【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社會階級衝突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社會階級衝突   李普塞與羅坎(Stein Rokkan)兩人於1967 年合作發表「分歧結構、政黨體系與選民結盟」(Cleavage structure, party systems and voteralignments)一文,將西歐各國形成穩定社會分歧的政黨體系作了系統的分類。   兩人指出:因為「民族革命」與「工業革命」(the national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這兩大歷史變數的介入,歐洲社會出現宗教、社會文化、地域和經濟文化的根本差異,這構成了歐洲政治發展的四個基本衝突路線,也形成歐洲各國內部政治的歧異。 「民族革命」(national revolution)浪潮下,根據其發展演變的差異,又有「中央-邊陲」(center-periphery)與「教會-國家」(church-state)的兩大類分歧。   民族革命導致民族意識的形成與民族國家的建立,相對於原本的權力支柱-教會與教皇的宗教勢力,民族國家的成立也意味著世俗化權力的崛起。在這過程裡,有些政治勢力與菁英會追求地方文化的隸屬與管轄權,但在主要的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則會出現新國家的認同。要取代次國家認同與忠誠的衝突,因此社會上持續出現了以追求中央與邊陲認同的分歧差異。 李普塞與羅坎指出這差異往往以族群、語言、或是宗教人口的差異在地方或是邊陲地帶出現。這樣的社會結構差異,反應在政治上,就是歐洲政黨因此出現以「中央-邊陲」為衝突路線的政黨差異。   其次,民族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有些國家的信仰出現羅馬天主教與新教的分裂,部分國家則出現天主教與世俗國家的衝突,總之這種以「國家-教會」為形式的結構緊張中,愈來愈多的國家以追求獨斷的權力為主,而教會則試圖維持它在歷史上保有的權力。   李普塞與羅坎「政黨分歧」理論的第二個發展變數為「工業革命」。這個以經濟力展現的次過程下,還有兩個政治社會的分歧:「土地-工業」(land-industry)的階級衝突,是來自於擁有土地的菁英和逐漸展現實力的資產階級;另一方面,其也強調馬克思(Karl Marx)提出的資本家與工人階級(capitalists and workers)的衝突,正構成一類的社會分歧,只是這類的衝突強調是由上層階級因擁有生產工具,形成權力與文化上的霸權,宰制了下層階級的價值思想而起。 簡言之,李普塞與羅坎將社會結構的分歧與政黨發展結合,認為政黨的形成反映「社會分歧」,並在政治體系中形成「政黨分歧」。政治體系內的政黨分歧並非一成不變,它以兩種方式來影響該政黨體系的內涵。一為新社會分歧的出現,來弱化已經存在的社會分歧,此舉將造成體系內政黨的重組;另一則是完全侵蝕舊有的分歧,如此將使舊政黨解構。   李普塞與羅坎的「分歧理論」之所以能長期成為研究政黨與社會結構關連性的主流,就在於階級早成為「政治衝突」、影響「政黨支持與政黨投票」的重要因素,而這模型也可以說明二十世紀以來,大部分西歐國家形成多黨體系,但美國或澳洲等採行單一選區「選擇投票」(Alte..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社會階級衝突政治發展社會分歧社會階級階級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