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考選部命題大綱-教育哲學

主題:結構主義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結構主義結構的哲學家們對於結構的定義並未做明確的釐清。主要是在如何去使用結構一詞。一般的共識有下列數項: 1. 結構係指決定歷史、社會與文化中的諸具體事件行為基本的規則整體。 2. 結構是指深層結構。如與言語行為相對的語法結構、與社會行為相對的經濟基礎的結構以及與意識活動相對的無意識機制等等。 3. 結構的本身是自足的,對外在是可以自我調整,而不假外求的。而這種自我調整,造成了結構本身的守恆性與封閉性。 4. 深層結構可由表面結構反映出來。但非由直接歸納中所獲得而是從理智模式間接歸納出來的規則。 5. 結構產生非由單元決定而來、因此李維史陀分析結構必須先找出對立的概念來加以分析。而阿圖色則強調多元結構決定。   皮亞傑應當是結構主義中,最為教育界所熟知的學者;也是近年來在教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皮亞傑雖然聞名於心理學界及教育界,但他並不承認自己是心理學家,他把自己定位為是研究人類智力起源生物學家及哲學家。他並對個別兒童並不感興趣,而是希望由個別主體(individual subject)中找出認識主體(epistemic subject)。他認為個體以自創的心理結構來整理自身的經驗。因此認知是一個主動歷程,個體藉著這歷程和環境產生互動,並在心中藉著心理結構來改變環境。由於認識主體是存在於個體當中的,因此每個兒童的發展歷程是相同,只是速率上的不同。對兒童心理學及教育學而言,皮亞傑的理論被視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為他把學習的主體與發展的可能性,歸回給個體本身。皮亞傑認為智力活動在將新的環境因素歸入先前的智力結構或圖式(scheme)中去時智力就不斷的更換這些結構與圖式以使他們適應新環境。正因為心理結構的自我調整性、當結構遇到外在挑戰時透過積極主動的學習便可以創造出新的結構。 因此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後設認知的重視,成為世界各國 教育改革的重點、比如1995年UNESCO發表迎向廿一世紀的教育就把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列為各國的發展目標之一。這可以說是結構主義運動對教育上最明確的貢獻了。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皮亞傑結構主義個別主體哥白尼學習如何學習後設認知認識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