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結構功能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結構功能觀點 這些觀點著重於社會中存在的結構以及如何運作其功能,以創造出一個和諧、合理、充分有能力的系統,家庭被視為對社會組織之組成最有利的主體。 例如假設如果全世界都沒有學生的存在,那老師也就不存在了,這是一個相對的關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結構"形塑了他們的互動模式,老師應該表現出熱心教學的模樣,學生就應該好好念書,這是老師-學生這一結構所形塑的互動模式,所以功能在於結構,因此稱為結構功能論。 社會學中的結構功能論應該以美國Tacco Parsons派森思 教授為主要看法 在七十與八十年代幾乎是世界社會學界的風行理論分析架構... 結構功能論者把整個社會當作類似整個人體,“社會的各個部分”有若人體的“各個部分”,這些部分對社會(人體)整體的生存、整合都是“有功能、有作用”的,且各部分是“和諧”的,整體是“整合”的。當「整體結構的某些部分」無法發揮「預期、理想的功能」時,稱為「結構的緊張」,則要修改結構,使成為有功能的結構,或者依功能需求的狀況,“分化”或擴充結構,以發揮預期功能或更強的功能。當社會或組織“容納”修改過的、或新分化擴充的單位結構之後,整體更能適應變遷,社會或組織因而「適應力升等」。 ***在社會學分析模型方面 社會學分析是在作1.“組成部分”對“整體”的“功能或貢獻”之分析;2.或者從“整體生存、整合、和諧”的需求上,需要設計或修改那些“構成部分”,以發揮某些“功能、作用、貢獻”,以使整體能夠理想的生存、發展。 ***社會的結構:主體系與次體系 派氏認為所有的人類行動都具有體系(system)的特徵,因為沒有任何人類的行動是孤立的、單純的;所以派氏從社會行動為出發點,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然後運用結構功能的觀點(Structural functionaist )的體系分析方法,將社會整體和社會行動進行體系分析。首先他把「社會本身」當做分析對象(即主體系),再把組成社會的要素分為下列四種次體系:行為的有機體系(behavioral organism )、人格體系(personality system)、文化體系(culture system )、社會體系( Social system )( Parsons,1951,pp.5-6,Wallace & Wolf,1980,P.23-24 )。他認為所有具體的社會行動,都受到來自這四種次體系的力量的支配與干擾(陳秉璋,民74,p.288),所以分析社會行動時,不可忽視結構的因素,以充分掌握行動者的可能行動方向。 ***功能的種類 正功能、顯著功能、潛在功能、無功能、反功能 反功能(dysfunction):社會的文化、制度或個人的、團體的社會行動,對社會生活、社會系統的運作,具有不良的作用或負面的影響。 外顯功能──效用對社會成員是很明顯的,外顯功能常是為體系而精心設的。 內隱功能──其維持團結力的效用被遺忘或未為認出。 潛在功能則往往是無意造成的。(歐‧康乃爾,民80,pp.355-35..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結構功能體系Parsons潛在功能無功能Tacco Parsons內隱功能功能反功能外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