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徐喬-經濟學

主題:美學的來源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A)「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字aesthesis,原始的意義是「感性的感受」。 (B)直到德國哲學家包姆加敦(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1714-1762)在1750年出版他的著作《美學》時,才確立「美學(Asthetik)」一詞,將美學獨立為一門學科。   (C)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生於蘇格蘭地主家庭,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任法國大使館秘書與副國務大臣,為英國經驗主義集大成者。他主要著作有《論人性》(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倫理、政治、文學論文集》{Essays Moral, Political and Literary, 1741年,包括有《論懷疑派》(The Sceptic)、《論悲劇》(Of Tragedy)、《論辭辯》(Of Eloquence)、《論品味和熱情的奧妙》(Of the Delicacy of Taste and Passion)、《論審美品味的標準》(Of the Standard of Taste)}……等。在美的本質問題上,他堅決反對美的屬性來自客體對象:「各種味和色以及其它一切憑感官接受的性質都不在事物本身,而且只在感覺裡,美和醜的情形也是如此。」 休謨認為美是某種形狀在人心上所產生的效果,而這種效果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心的「特殊構造」。他把審美快感與美等同起來,認為快感(pleasure)與痛感(pain)是美與醜的本質。   至於美的快感來源為何?休謨認為有三種與之相關的內容: (一)快感,即前面提到的,美醜總是和愉悅和痛聯繫在一起; (二)效用,即美是對人有效的才美(美不在對象本身,而在對象適合人的效益或便利的觀念)。此說為最早來自於蘇格拉底;(三)同情(同理心),對象之所以能產生快感,是由於它滿足人的同情,比方說建築的設計適合於其配置與目的,人們將感到一種相應的快感與滿意,這種同情未必出於切身利害。至於美學中重要的「審美趣味」問題,則被休謨與「理智」對立起來:「理智傳達真和偽的知識;趣味則產生美醜和善惡的情感。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中的實際情況去認識事物,不增也不減;後者卻具一種製作的功能,用從心情借來的色彩去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一種新的創造。」在休謨的看法中,審美趣味涉及想像,想像又受到情感的指揮,因此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對休謨來說,影響審美趣味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人類心靈的感受,彼此不同;二是人的內部官能的影響;三是想像力的差別;四是年齡上的差異;五是個人的特點與氣質上的不同;六是不同時代和國家有不同審美趣味。 因此美不是客觀對象的因素,而是主體心中的感受。整體而言,休謨要追問的是「美學」議題是不是一種虛假的議題?如果美是一種個人偏好,那麼美的標準便不是普世性的。http://chianweilee.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2188.html   (D)整個歐洲從十七到十八世紀是歐洲文明進入資本主義的時期。這一階段歐洲主要實施君主專制體制,各地方雖也出現宗教改革,但整體來說教會的力量極大,神學控制人們思想,因此「啟蒙」思想希望能將人們從迷信的世界觀解放出來,以康德的話來說:「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給自己不成熟的狀態」,並且「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 德國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在法國啟蒙運動與英國經驗主義的洗禮下,以康德為首,陸續出現有歌德、席勒、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等偉大思想家,整個形成了以唯心主義為主的流派;在文藝界有萊辛、歌德、溫克爾曼、莫札特與貝多芬等。 整體來說,德國古典美學將美學標準轉向生活世界,但它與當下強調的「日常生活」不同,係以單純的意識形態的方式來指導和凌駕現實的藝術活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休謨美學aesthesisBaumgarten包姆加敦感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