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行政績效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精修 : 第二十八章 行政績效 一、效率:即以最少的人力與物力完成工作,其核心意義是指產出與投入的比率關係,通常是以每單位成本所產生的價值最大化(投入不變、產出最大)或每單位產品所需成本的最小化(投入最小、產出不變),來做為計算效率的基礎。效率為管理價值量表的第一定律。*關於效率的正確看法: (1)效率並非節約或儉吝:效率的真義在「當其用」、「宏其用」,而非「節約」或「儉吝」。 (2)效率並非只是機械觀念:其是在既定形勢或條件下所作的最佳或最有利的抉擇,是種以有限資源盡可能達成最大目的之廣義觀念,包括了:政治性、行政性、社會性的抉擇在內。 (3)效率並非只問目的,不擇手段:真正的效率必須同時兼顧手段及目的,二者一致才是最高的效率,只有使用正當的手段,才能達到正當的目的。 (4)效率並非是冷酷無情的觀念:效率的真義在於利用科學方法適應人類天性,顧及社會因素與價值,期能對人的內在潛能,予以最高的使用與發揮,是基於組織成員的互助合作所產生的功用。 二、效能:指工作達成預期結果或預期影響的程度,亦即將實際達成者與原訂預期水準相比,以了解工作是否產生事前期望的結果或影響,如:目標達成程度、服務品質的好壞、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 *效能與效率的區別:效能強調品質層面,較難以量化衡量;效率則偏重數量層面,可以具體量化衡量。 三、生產力:依 據吳定教授言,「行政機關從事公共服務過程中,業務推動、資源利用、內外溝通、業務創新、施政成果等重要變項,經由適當指標衡量後所呈現的整體績效。」在 此涵義下,行政機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不僅包括效率,也包括效能,效能概念統攝目標達成度、員工及標的群體滿意度、品質、適時等意義,其衡量指標涵蓋量性與 質性,衡量時有客觀數據,也有主觀判斷。 (一)「生產力」之「基本意義」: 1.針對「企業組織」而言 :「生產力」是指→「產出」與「投入」的「比率關係」。 2.針對「行政機關」而言 :「生產力」是指→「有效使用資源」,「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 (二)「生產力」之「構成要素」:效率與效能是共同接受的二大要素;另有部分人士提及品質、適時、創新工作態度、員工及標的群體滿意度、組織成長。 *生產力取代效率與效能的理由(生產力的時代重要性): (1)運用生產力的概念,尤其是透過生產力指標的建立,使全國每一部門活動的成果消長,有了可比較的共同基礎,其他經濟生產力加上行政部門生產力後,可得到完整的國力全貌,這才是進步的觀念和作法。 (2)生產力衡量之技術方法、單位、標準,遠比效率衡量為進步,有較完備之體系可資運用。 (3)效率與效能都是生產力所涵蓋的,兩者都是績效表現不可忽視的著眼點,單是效率的說明,納稅者或社會已不能滿意,以生產力為績效表達與責任說明,要比「行政效率」周延得多。 (4)生產力之增進要領、範圍、技術方法,較行政效率之提高方法成熟廣泛,幾乎有益於機關業務,有助於組織管的都可列入生產力增進範圍,這是效率所不及的。 (5)「效率」觀念風行百年後,已失卻新鮮感,改以「生產力」推動改進革新,有令人一新之感,從而效率也可能較好。 四、生產力的特性: (一)生產力可用系統的產出與投入的關係表示:除有形外,無形的也應一併計算。 (二)生產力包括量與質的配合,即效能與效率並重。 (三)生產力兼具客觀、主觀涵義:生產力的本質除為系統性評估的客觀指標外,在主觀上也代表成長的含義,因此生產力可視為一種持續性的創造發揮過程,及一種求新求變的心理能度。 (四)生產力兼具目標導向、人性導向性質:除滿足標目群體或一般民眾的需求或減少公共問題外,也要滿足內部員工的需求及激勵士氣。 (五)生產力包含可量化(量性)與不可量化(質性)二類指標: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層面大致可用具體據據表示,而過程與影響層面則可用運作性的文字描述來評定。 (六)生產力具有變遷性與層次性:生產力會隨時間的變遷、任務環境的改變,階段性地調整衡量重點。 (七)生產力具有合理性:重視生產力課題就是重視衡量方法及衡量標準的合理化,即管理合法化。 五、生產力衡量模式:生產力衡量必須有相同的衡量系統,即衡量指標的標準必須一致。生產力衡量指標的正面功能有: (一)確定管理目標; (二)促進預算合理; (三)刺激成本降低; (四)允許作業控制; (五)提昇成員激勵; (六)改進責任歸屬。 [ 資料來源 : 行政學(二) - 香香公主 - Yahoo!奇摩部落格 ]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行政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