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觀察學習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觀察學習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大多數的行為是經由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modeling)而習得的: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會形成怎樣從事某些新行為的觀念,並在以後用這種編碼資訊指導行動。觀察學習不要求必須有強化,也不一定產生外顯行為。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注意階段(attention phase) 2.保留階段(retention phase) 3.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 4.動機階段(motivation phase) 是觀察學習的最後一個階段,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習得(acquisition)和表現(performance)作了區分,因為人們並不會模仿他們學到的每一件事情。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強化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因為它增強行為,而是提供了資訊和誘因,對強化的期望影響觀察者注意榜樣行為,激勵觀察者編碼和記住可以模仿的、有價值的行為。 自我調節理論 班杜拉認為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畫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人能依照自我確立的內部標準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按照班杜拉的觀點,自我具備提供參照機制的認知框架和知覺、評價及調節行為等能力。他認為人的行為不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受通過自我生成的內在因素的調節。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經過上述三個過程,個體完成內在因素對行為的調節。 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knowledge sharing 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準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預期,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等感受。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形成條件及其對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 http://morris.lis.ntu.edu.tw/wikimedia/index..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保留階段再生階段動機階段模仿注意階段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自我效能自我調節觀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