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觀念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觀念論(Idealism),它是討論關於實在的性質(the nature of reality)的一種形上學的理論,它預設了表象(appearance)與實在(reality)的截然不同,一般來說,對於觀念論者而言,真實的東西是受限制於我們心靈的內容,或是至少關連於心靈的內容(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p.386,1995)。在這樣的想法下,觀念主義者彼此仍有依些差異,可以根據這些差異區分為三類: A、主觀的觀念主義 這個理論認為,認識的對象是依主觀而存在。可以以柏克來所主張的 “ 存在即是被知覺“ 做為例子。他的論證是這樣的:存在即是被知覺,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可感性質所組成的。而心靈只能知覺到性質,再藉此形成觀念。因此,觀念不能離開心靈存在。 B、客觀的觀念主義 這個理論認為,觀念是具有客觀的實在,它超越一切而獨自存在,不屬於任何一個主體。這可以以柏拉圖做為例子,他認為實在界與現象界是不同的,實在界是那些永恆的、不變的、絕對的觀念,或可以稱為理型,它們存在於抽象、永恆的實在界;而現象界是指人們所感覺到的個別、具體的事物,這些是會消滅的。 C、批評的觀念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產生任何一個物質對象的觀念時,必定先連想到時間與本質的概念,作為先決的預設,而認識宇宙全體,必定在意識中有此種超驗要素的存在。此種理論可以以何曼.柯亨(Hermann Cohn)為代表。 而中譯“ 唯心論“ 的意思較傾向於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心靈的觀念所組成,在這個意思之下,唯心論並不等同於觀念論,因為在觀念論之中有一些主張並不等同於唯心論,例如,柏拉圖所主張有一個觀念界,與笛卡兒主張有心物二元。   觀念者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不但要強調心靈的發展,而且要鼓勵學生重視各種事物的長久價值。而且教育的目的就在於指引人們去找尋真正的理念,並且注重品格的發展。因此教育既是找尋真理,並且要求透過教育訓練學生具有穩定的人格,以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有知識、文雅、善良的人。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三點,A、尋找真理,B、自我實現,C、品格的發展。 在這樣的教育目的主張之下,觀念主義者認為的教育課程主張是指,那些對於觀念的形成有用的書籍與資料,才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認為人的觀念最重要,觀念可以支配行為。因此觀念也可以改變生活。 同時,其教育方法也注重辯證的思考方法,這對於尋找真理有相當的助益。   以實在論者亞理..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觀念論Idealism主觀的觀念主義何曼.柯亨存在即是被知覺客觀的觀念主義批評的觀念論柏克來柏拉圖觀念是具有客觀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