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觀書有感 ——宋‧朱熹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    ~~~~~~~~~~~~~~~~~~~~~~~~~~~~~~~~~ ﹝注釋﹞   方塘:一方水塘。 一鑑:鑑,鏡子也。一鑑,一面鏡子。 渠:文言用法,「他」﹙或它﹚的代用語。   ﹝心靈鏡頭﹞     啊,來看這裡有一方只半畝大的水塘,像一面鏡子般的展現眼前,映照著天空的景致,你看那天上的光影和雲彩的變化,都清楚的映照在水面上而徘徊不去呢。     試問那水塘啊,你為什麼能夠如此清澈明照呢?啊,因為我是有著源頭的活水,源源不竭的流入我這裡,才如此晶瑩清澈的呀!   ﹝國文小教室﹞     這首詩是宋朝朱熹的作品。一般我們讀的都是唐詩。「詩」這種整言的詩歌體裁,在唐朝大放異彩,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學形式,上自帝王,下至倡伎歌女,無人不寫詩;詩的題材內容,包羅萬象,寫盡人生百態。到了宋朝,這個功能,為不整言的「詞」所取代,整言的「詩」,遂有了風格上的轉變。     「詞」在形式上是較活潑的,而風格上則以婉約見長;相對的,「詩」就顯得比較莊重,所以有「詩莊詞媚」的說法。宋詩,因為宋朝理學的興起,受此風氣影響,一般而言,偏向寓理說理的意味兒,因而帶有「禪詩」的風格,而作者也多是學者文人,這是宋詩與唐詩不同的地方。   ﹝詩境賞析﹞     朱熹是宋朝的理學大家,研究儒學,著名的「四書集注」就是他的著作。這首詩題為「觀書有感」,就是他研究學問,以及修學儒家義理多年,心得的寄寓。     這首詩,以水塘為喻。水塘不大,只有半畝,比喻自心。古人講「心」,有「方寸」的說法,所謂「方寸之間」、「亂了方寸」,指的都是「心」,所以,這裡用「方塘」來比喻「心」。一鑑,一面鏡子,寓含光明。開,是開展,也有茅塞頓開的意味。所以,第一句用一方水塘像一面清明澄澈的鏡子般開展,來比喻自己目前讀書而領會義理的內心境界。     第二句是進一步描寫水塘的景致,天光雲影倒映徘徊,非常優美。比喻自心因為明瞭義理,而能夠猶如清澈的水塘、明淨的鏡子一般,清楚的照見萬事萬物。     前兩句寫景,第三句轉而設問。通常,作詩的章法,四句詩,分別是「起」「承」「轉」「合」。這首詩也合於這樣的章法。三、四句是一個問答,也正是作者旨趣所在。     前二句優美的境界,第三句就問啦,問它這個水塘何以能夠如此清澈呢?第四句就答啦,因為這水塘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水源,有活水,源源不絕的流注所致啊!     這個答句,可以是旁人回答,也可以是擬人化的水塘自答。我認為,既然是作者自況,可以想成是自答為妙。這句是比喻作者所明瞭的義理,以及所傳承的儒學道統,為其心性修為的根源,因為自己契合並接續了千餘年﹙孔子至南宋朱熹約一千七百年﹚的儒學道統思想,才有如此清明的心境,而照見萬事萬物啊!     從文學欣賞來看,前二句寫景,後二句問答。在意象上,用「方塘」、「一鑑」、「天光」、「雲影」、「清如許」、以及「源頭活水」等字眼,點染出一片水光潤澤光明之景;動詞上,用「開」、「徘徊」、「來」的韻腳,而給人朗闊開展的感受。因此,這首詩,雖是寓理之作,仍富於文學藝術的美感,所以能傳誦千古了。 ……………………………………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朱熹活水觀書有感詩莊詞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