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詩經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除少數篇章見於詩文,或可由其他書籍記載得知外,絕大多數已無法考知。 ﹙二﹚時代:匯集西周到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黃河流域一帶的詩作。 ﹙三﹚篇數:凡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只有篇名而無文辭﹙稱笙詩﹚,故實際上只有三百零五篇,古人舉其成數,通稱「三百篇」。 ﹙四﹚異稱:詩、詩三百、詩經﹙漢代才尊稱為詩經﹚ ﹙五﹚形式:以四言為主。 ﹙六﹚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1.風、雅、頌:指《詩經》的體裁、性質。 (1)風:十五「國風」→為各國民間歌謠。 (2)雅:中原之正聲→多為宴饗、朝會的樂曲。 〈大雅〉:朝會之樂 〈小雅〉:宴享之樂 (3)頌:頌者,容也。祭祀時頌贊的樂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 2.賦、比、興:指《詩經》的作法、技巧。 (1)賦:鋪陳直敘(即直敘法、寫實法) (2)比:以此物譬彼物(比喻法) (3)興:借物起興,近乎聯想,通常用於詩的發端(聯想法、象徵法) ﹙七﹚注疏 1.四家詩:齊─轅固生〈齊人〉、魯─申培公〈魯人〉、韓─韓嬰〈燕人〉→三家為今文詩 毛─毛亨〈魯人〉─獨傳於世→古文詩 2.今《十三經注疏》中之《詩經》為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3.〈詩序〉:前代解《詩》篤守《詩序》,朱熹《詩集傳》始廢〈詩序〉。 ﹙八﹚詩教傳統 1.孔子以前,詩已流傳各地,且常被用為外交辭令,具有相當重要的政治意義;後經孔子整理,遂成定本,並將之由政治擴充到為學與做人,於是產生了「詩教」的傳統--以溫柔敦厚的勸諫方式,達到移風易俗的教化作用。   *禮記經解篇:「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2.由漢至唐,學者大都篤守詩序之說,直至南宋朱熹始採用文學的觀點解說《詩經》。明清以降,或依循「詩教」傳統,或遵循朱熹之說。民國以來,解《詩》更是新義紛陳,遂使《詩經》呈現了經學與文學並陳的多重樣貌。 *孔子論詩 1.不學《詩》,無以言。 2.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3.《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4.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5.誦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九﹚地位:純文學之祖、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   北方文學的代表,與南方文學代表的《楚辭》並為先秦文學雙璧。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周頌商頌孔穎達毛亨溫柔敦厚詩六義詩經賦比興鄭玄風雅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