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編: 王麗雲 、 譚光鼎-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

主題:Parsons價值導向之模式抉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Parsons在分析社會體系中的角色行為時,特別重視價值導向的作用。他認為個人的行為通常是透過五種配對形成的價值導向的抉擇而表現,即為「價值導向之模式抉擇」。申言之,一個人在表現行為之前,需就二種極端不同的行為作一價值的選擇 1.感情性VS.感情中性:此係指行動者與他人接觸時,需考慮究竟應付出多少感情成分、多少理智成分,要在付出無限的同情、關懷與面對現實、避免感情因素之間,適當的抉擇。在複雜的工業化社會的今天,教育趨於企業化、機械化,師生感情已經被沖淡。換言之,後現代高等教育下的師生關係應該趨向感情中性,甚至有疏離化的傾向。 2.廣佈性VS.專門性:此係指行動者與他人接觸,是廣泛涉及生活領域,或僅限於專門性質的層面。教師對學生的關係,可能介於二者之間,依教師的自我角色觀念而有輕重之別。傳統的教師強調「社會化」的功能,主張完整人格的教育,顯然偏向廣佈性的師生關係。現今的教師亦重視「選擇」的功能,加上師生關係漸趨「中性」,因而角色任務逐漸專門化。易言之,後現代社會下的高等教育,教師角色趨於專門性。 3.普遍性VS.獨特性:此係指行動者在評估他人時,是根據普遍客觀的標準,或是以自我的價值體系與對方之個別狀況而定。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例如,教師在考查學生成績時,究竟應維持公正無私的普遍性原則,或考慮個別差異而採取獨特性原則。 4.成就VS.歸因:此與前述「普遍性」VS.「獨特性」有密切相關,一般而言,重成就者較重視「普遍性」原則,而強調歸因者則較偏重「獨特性」原則。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應著眼於其實際表現,或考慮其本質(如年齡、智力等),亦是涉及教師價值判斷的一個問題。 5.自我導向VS.集體導向:此係指行動者究竟應僅為一己著想,或是應為自己所屬的團體而行動。易言之,教師究竟應優先考量其經濟報酬、工作條件、升遷,或應以整體教育發展為重,強調服務的觀念,而不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Parsons價值導向價值導向之模式抉擇廣佈性VS.專門性感情性VS.感情中性成就VS.歸因普遍性VS.獨特性自我導向VS.集體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