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行為主義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行為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否定一切關於精神的重要性。[來源請求]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Nature versus nurture)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以及路線大相逕庭的精神分析學都在20世紀展開。提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1878-1958),他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伊萬·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約也極大的影響了行為主義。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 F. Skinner)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實用主義研究心理學,並引導了操作制約的研究。 關於試題:編序教學主要是根據什麼心理學理論建立的?(A)人文主義學派;(B)精神分析 學派;(C)認知心理學;(D)行為主義學派。 ◎編序教學專家 史肯納   一、教材細目組成一系列程序,以促進合適的學習。   二、學生對呈現的教材,要自動的反應。   三、學生能立即獲得其回答是否正確的反應。   四、學生經由循序漸進的單元以學會教材。   五、教材的組織,提供一種正確反應的優勢。   六、學生按自己瞭解的程度和學習速度,向學習目標邁進。   由此可知,編序教學是一種自學輔導的方式,   不過它是事先需要教師的編序,而非學習進行的輔導。 關於試題:63.哪些學者是行為主義主要代表人物,A斯肯納B巴夫洛夫C桑代克D奧斯貝爾E布魯納?(A)BCDE(B)ABC(C)DE(D)ADE。   行為: 巴夫洛夫(古典) 斯肯納和桑代課(操作) 班杜拉(社會學習論) 認知:奧蘇貝爾(意義學習) 布魯納(認知表徵) 還有蓋聶 皮亞傑 維果斯基 迦納~   社會行為主義取向   由於進步主義陣營當中的部分人士過分強調「經驗主義」的個人價值,以致忽略社會需求而受到非議,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時更遭到嚴厲批判。時風影響所及,進步主義思想因而峰迴路轉,「社會行為主義」理論取向的課程設計意識型態逐漸受到重視。   「社會行為主義」的課程設計意識型態,強調學校課程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核心,協助學研究自己的生活社區,調查自己家族的起源,學校應該提供學生充裕的社會學習機會,進行慎思論辯以交換經驗 (Tyler,1971)。因此,主張課程設計應以社會問題為組織的核心,而且學校課程應該有勇氣、有智慧地處理當代生活事件,並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變遷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其對課程選擇的依據是社會價值、社會活動與社會問題,而不只是學科知識,也不是學生興趣。 所以社會行為主義應該是以社會為中心? 可以參考第3頁和第4頁有經驗主義和社會形為主義的介紹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5&ved=0CFEQFjAE&url=http%3A%2F%2Fwww.nani.com.tw%2Fteacher_share%2Farticle%2FD_3_9_92_139.doc&ei=cYUnUd2eC9DYkQWehgE&usg=AFQjCNG8lBzpN7b65mY_w-Y_sGFSlCts3w&sig2=aB_SYJotTCnLjg1kVyUn_Q&bvm=bv.42768644,d.dGI 重點在於鄧不利多講的  "我們的選擇 這"句話  著重於個人的意志和選擇,所以是人本主義   行為主義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Nature versus nurture)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人本主義  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建構主義 源自教育學,作為學習理論是為改進教學而提出的理論,主要的目的在於瞭解發展過程中的各式活動如何引發孩童的自主學習,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當如何適當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認知主義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要義  1.認知歷程:學習是內在的認知心理歷程  2.將學習解釋為編碼輸入、記憶儲存、解碼輸出等複雜心理歷程,是為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訊息處理理論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運用知識的理論  ◦訊息處理的多重歷程:多重歷程處理(multiprocess processing)是指人類將記憶當作訊息處理時,記憶不是單一歷程運作,而是將收受的訊息分為數個階段處理   第一節 在日常教學中建立教室秩序 一、 對教室管理相關問題的認識 (一)  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可從認知發展、人格發展、道德發展、身體發展、家庭背景等觀點來看。 (二)  了解教育行政有關法令規章的規定 二、 在日常教學中建立團體規範 (一)  從最基本的行為規範開始:將團體規範轉化為團體成員中每個人行為的要求,就成為具體的行為規範。行為規範是指個人對所應表現出的符合團體規範的行為標準。 (二)  教室秩序要靠教師維持 1. 讓學生了解已洞悉教室內一切情況 2. 能在同時間內兼顧處理不同的事故 3. 能使分段教學活動的運作順利進行 4. 能始終維持全班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5. 能營造生動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6. 責罰某一學生時避免產生漣漪效應:所謂漣漪效應,是指教師責罰某一學生後對班級中其他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第二節  教室管理問題的處理(一)──行為主義取向 一、 學生不當行為的行為分析 (一)  從教室秩序與團體規範的觀點言,教室內學生們所表現的行為,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遵守秩序合於規範的正當行為;第二類是不守秩序破壞規範的違規行為;第三類是上課時間內不適於表現的不當行為。 (二)  教室內常規行為的維持 1. 維持全班學習興趣 2. 非語言線索的運用 3. 選擇強化正常行為 4. 刻意讚許其他學生 (三)  教室內不當行為的成因 1. 故意惹教師注意 2. 存心惹同學注意 3. 蓄意向教師挑戰 4. 困擾情結的宣泄 二、 學生違規行為問題的處理 (一)  以個案為對象的行為矯正 1. 確定目標行為及強化物 2. 設定目標行為的基準線 3. 選定強化物與強化標準 4. 如用懲罰須先設定標準 5. 按基線比較行為之進步 (二)  以團體為對象的行為矯正 1. 處理學生不當行為問題時,凡是不當行為之動機不純屬個別學生而與團體有關者,宣採取團體行為矯正的方式處理。 2. 以團體為對象的行為矯正所採用的方法,叫做團體後效。所謂團體後效,是一項行為法則,此一法則的涵義是:團體行為得到強化時,該團體的成員傾向於在以後同樣情境中再度表現該團體行為。 第三節  教室管理問題的處理(二)──人本主義與折衷主義取向 一、 以人本主義為取向的教師效能訓練 (一)  教師效能訓練(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ET),是指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有間題存在而進行溝通時,為教師者應該了解的一種技巧。 (二)  宣採用以下幾個步驟: 1. 具備積極聆聽的技巧:所謂積極聆聽,是指當師生見面交談時,教師除了耐心聽學生訴說之外,並採用一種關心與諒解的態度與口吻簡要復述學生的話,用以表示完全了解學生所說的一切,並鼓勵他繼續訴說下去。 2. 確定問題的不同性質:有關教室管理的問題,可以按問題性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學生的問題,另一類是屬於教師的問題。兩類題的區分,是視因問題的存在對何種人產生影響為標準。另外,還有一類是屬於教師與學生共有的問題。 3. 採積極聆聽策略處理學生的問題:消極聆聽,是指教師只是聆聽學生陳述,對學生所陳述的一切不表示任何反應。積極聆聽的主要特徵是教師除耐心傾聽學生的陳述外,並隨時使用身體語言及簡單復述或使用鼓勵的話語,務必使學生說出心中隱藏的一切。 4. 採「聽我說」策略處理教師的問題:所謂聽我說(I-message),是指在學生行為妨害教師教學需求與教學計畫時,教師對學生講話的一種方式。 5. 採雙贏策略處理師生共有的問題:包括以下三點步驟: (1) 先採用「聽我說」策略,由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生的行為已形成了他教學上的困難。 (2) 繼而採用積極聆聽策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已完全了解他的實際困難。 (3) 最後採「雙贏策略」,讓學生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並自願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 二、 以折衷主義為取向的現實治療法 (一)  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RT)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個體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自行負責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獲致其心理需求的滿足。 (二)  現實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1. 外顯行為是內在需求的表徵 2. 成敗經驗中學到對人的需求 3. 行為之正常繫於個人責任感 4. 外顯行為改變是進歲候指標 5. 重現在及未來而不追究既往 6. 重視當事人自己的檢討反省 7. 反對以懲罰為改變人的手段 8. 對滿足需求的行為應該負責 (三)  現實治療法在教室管理上的應用 1. 在師生溝通中了解學生的需求 2. 了解學生目前在繼續做些什麼 3. 讓學生了解行為後得到的結果 4. 針對問題與學生共擬改進計畫 5. 讓學生對計畫之實踐許下承諾 6. 在承諾實踐時不容任何藉口 7. 不採用懲罰處理學生違規問題 8. 教師永不放棄教育學生的責任 一)行為科學(又可稱實證主義)之基本主張 1. 政治學最終可近似一門科學,能夠進行預測和解釋。 2. 社會科學之研究,理論與經驗資料之間應有密切之互動。 3. 在分析時,應該區分事實問題與價值資料問題主張價值中立。 4. 社會科學各科間基本上是一致的,若科際間能更密切合作,對彼此都有好處 5. 政治學者對科學方法論應更精確與精通。 6. 分析應以個人或團體行為為焦點,而非僅以政治制度為焦點。 (二)後行為科學(又可稱後實證主義)之基本主張 1. 實質理性優於工具理性。 2. 行為科學侷限於事實的分析,產生保守的經驗主義 3. 價值中立徒具形式化,不可能也不必要。 4. 知識份子對社會負有責任,知識份子組成的團體應介入政治活動。 5. 後行為主義旨在打破行為主義對現實的沉默,以期能結合理論與實際。   (三)兩者之差異:後行為主義乃是主動對現實與價值的瞭解,並將兩者結合,對研究具有建設性的價值,而非為研究而研究;此外,對於知識分子所應負起的社會責任是抱持著主動與積極的態度。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a001734/article?mid=13 1F講得無誤 確實是 Thorndike第一個提出 Skinner發揚光大     但, 講得稍微精確一點應該是~ Thorndike的博士論文,貓走迷籠實驗(Puzzle box)提出嘗試錯誤假說。 Skinner參照試誤學習原理及效果率等法則,建立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發揚光大。       道理同「經典條件作用 」的脈絡-   由Pavlov提出創史性的實驗研究"條件作用實驗":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變化,意外發現,外在刺激的性質以及刺激出現的時間有密切關係。 Waston採用該理論作為依據,用以解釋人的行為,1913發表<行為主義者對心理學的看法>論文,發揚光大。         一點點讀書心得野人獻曝,如果有誤歡迎大家一起指正、討論^^     行為主義基本上可說是一種極端的經驗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們就像典型的經驗主義論者。 一般,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由後天的經驗學習得來的。 說得更細緻些,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都是因接受到刺激 (stimuli) 而產生反應 (response)。而所發出的反應又得到正面的回饋 (reinforcement),藉由這種學習模式才建立起知識。換句話說,所謂的知識,或直接說「行為」,在行為主義的定義下,單純只是一種「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或人們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根據不同的刺激,尋求正面回饋的一種反應而已。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q=cache:8OR6dWQpCFcJ:ling.nthu.edu.tw/faculty/thlin/pdf/What%2520is%2520grammatical%2520theory.pdf+Skinner%E8%A1%8C%E7%82%BA%E4%B8%BB%E7%BE%A9+%E7%B6%93%E9%A9%97%E4%B8%BB%E7%BE%A9&hl=zh-TW&gl=tw&pid=bl&srcid=ADGEEShA5Z6A3K3HOUIirvzAIxVgUiHn3tUUg7A2O_SwY2lla9aOsLMTrSiPUZhJLD7FErUDHBg5C027m9lfOjtjgbEsiNBbxmouM0KJFagvPwW1Z3Mz4Bf1ilcS2RfQMbFxCnH-uhI-&sig=AHIEtbQ0N97vMw5cqjJ3fUqLZ5nVKJcuEA 傅德瑞裡克森(H.G. Frederickson)在論及新公共行政時,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形容為「第二代行為主義」。下列何者為「第二代行為主義」的看法? (A)較少公共而較多一般~錯誤。[應修改為: 較少「一般」而較多「公共」。 ] (B)較少制度取向較多受益者影響取向~正確。 (C)較少規範而較多中立~錯誤。[應修改為: 較少「中立」而較具「規範」。 ] (D)較少規約而較多描述~錯誤。[應修改為: 較少「描述」而較具「規約」。 ] ~解析 : 傅德瑞裡克森(Frederickson)在論及「新公共行政」時,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形容為「第二代行為主義」。而「第二代行為主義」與「第一代行為主義」的不同是 : [ 規規 ] 1.「第二代行為主義」較少「一般」而較多「公共」; 2.「第二代行為主義」較少「描述」而較具「規約」; 3.「第二代行為主義」較少「制度取向」而較具「受益者影響取向」; 4.「第二代行為主義」較少「中立」而較具「規範」; 5.「第二代行為主義」希望做到「科學」。 【林鍾沂老師行政學149頁】   行為主義學習論 視學習是刺激與反應S->R之間的新關係建立的歷程。如: Pavlov 巴夫洛夫 經典條件作用 古典條件化學習 巴夫洛夫--古典制約學習,以科學實驗法與基本學習法則解釋基本學習現象 狗吃東西的唾液反應,後聽到鈴聲也會有反應,產生連結效果與增強作用 衍申解釋了下列各種學習現象:類化作用、辨別作用、消弱作用、自然恢復 Thorndike 桑代克 操作性條件化學習 操作制約學習,迷籠實驗,嘗試錯誤得到經驗,產生學習效果。 著名的學習三律:練習律(因練習次數增加提高學習效果,熟能生巧)、準備律(練習者的準備度)、效果律(行為能滿足結果、行為強度便提高) 。滿足需要。 行為改變說 Skinner斯金納 操作條件作用 強調外在環境對學習的影響,使教育重視獎懲的作用。以其強化原則產生編序教學,行為矯正,電腦輔助教學,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凱勒計劃kellry plan等多種教法 其研究結果認為行為者的主動對環境作反應(行為者操作環境,使產生效果,而使行為頻率增高),獲得滿足的結果才是學習的主要模式(效果律) Bandura社會學習論 學習行為可以由觀察、模倣而產生,解釋學生自律行為養成的問題 由替身的行為增強結果。看到飛機失事,影響搭乘的意願 行為主義(Behaviorism) 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 行為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否定一切關於精神的重要性。[來源請求]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Nature versus nurture)所決定, 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以及路線大相逕庭的精神分析學都在20世紀展開。提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1878-1958), 他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伊萬·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約也極大的影響了行為主義。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 F. Skinner)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實用主義研究心理學,並引導了操作制約的研究。 行為主義的觀點(張春興<教育心理學>p.172) 1.將學習歷程解釋為條件作用(制約作用),謂學習是個體處於某些條件限制之下所產生的反應,因此行為學習論也稱刺激-反應學習論。 2.將個體學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謂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個體某種固定反應,但經條件作用之後,她就會在該刺激出現時做出該固定反應(如到路口見紅燈便煞車)。 經典條件作用中的一般行為法則(張春興<教育心理學>p.178) 類化(泛化):經條件作用的實驗程序條件反應後,與實驗中所採用之條件刺激類似之其他刺激(如類似鈴聲的其他聲音),也會引起相似的條件反應,此一現象乃是由類似刺激所引起,故而也稱刺激類化(或刺激泛化)。 <解> 教學過程中,刺激來源相當多,如教學者、同儕、教材、教學法、教室環境...等,綜合多項刺激而形成學生的反應,如上課的意願與興趣、學習的策略與技巧、學習的習慣與態度...等,而"學生對教師的好惡"可以和刺激之一"教學者"形成聯結,兩者屬於類似的刺激,因此"對教師的好惡"屬於刺激類化。 選D應該也沒有錯,因為類化本來就是制約的其中一環,A就包含在D裡面,只是選擇題是選比較好的答案,才會選A! 班杜拉修正行為主義~他強調"替代性增強",也就是社會性的增強,例如見賢思齊。應該說他是社會學習理論,雖然反對史肯納的機械論,但是他還是有行為主義之中,"增強"的概念。參考資料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22375433-%E8%A9%A6%E8%BF%B0%E7%8F%AD%EF%A8%A6%EF%A4%A5(Albert+Bandura)%E7%A4%BE%E6%9C%83%E5%AD%B8%E7%BF%92%EF%A5%81(social+learning+theory)%E7%9A%84%E8%A6%81%E9%BB%9E%EF%BC%8C%E4%B8%A6%E8%88%89%EF%A6%B5%EF%A5%AF%E6%98%8E%E5%85%B6%E5%9C%A8%E6%95%99%E5%AD%B8%E4%B8%8A%E7%9A%84%E6%87%89%E7%94%A8%E3%80%82 教育萬能論由來已久。英國哲學家洛克( J.Lock , 1632-1704 )認為,教育是萬能的。他在其著作《教育漫話》中寫道:“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18 世紀法國哲學家愛爾修斯( C.A.Helvetius , 1715-1771 )也是一個主張教育萬能論的哲學家。他在自己的遺著《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一書中的第 10 篇第一章“教育萬就以能”為標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技能、性格、虛偽、邪惡、偽善等都是教育的結果,世人中偉人很少的原因也是教育的結果。行為主義創始 人華生( J.B.Watson , 1878-1958 )從極端環境決定論出發,也片面地誇大了教育的功能。他宣稱:“給我一打健全而沒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隨便挑出其中任何一個,無論他的能力、嗜好、才能、職業及種族怎樣,我都能夠將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一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甚至是乞丐或劫賊。” 上述三種觀點可以說是教育萬能論的典型代表。 行為改變技術的名詞解釋: 刺激類化:看到紅燈就是危險。比照辦理。 反應類化:學會乘法後,也可能會學會除法。舉一反三。 自然增強:符合自然環境的增強。如:在學校內教學生唸書,比在遊樂場教好。自然環境常忽視正當行為,注意不正當行為。如:在課堂上直 接注意到表現好的同學的行為表現。 代幣制:遊樂場的點券。 代幣增強:後備增強使用代幣。 代幣增強系統:在增強系統使用代幣。 古典制約作用:學習取決於信號和關聯  如:巴夫洛夫的狗與搖鈴。 次級制約:狗聽到搖鈴者的腳步聲。 次級增強物:腳步聲。 次級制約作用:狗聽到腳步聲也會流口水。 制約反應:狗聽到鈴聲流口水。 正增強  desire undesire 正增強物 give 正增強 處罰type1 負增強 taking 處罰type2(反應代價)  負增強 處罰 立即增強:表現正確行為立刻給予增強物。如:第一名選手跑到終點,立刻給他一個擁抱。 延宕增強:表現正確行為,延宕一段時間後,給予增強物。 間歇增強(固定比率):每得到三張貼紙,換一個娃娃。 固定比率增強時制: 變動比率:賭博 變動比率增強時制: 固定時距:學校定期的考試 固定時距增強時制: 變動時距:老師不定期的抽考 變動時距增強時制: 目標行為:你想要他所達到的行為  如:不打架。 行為目標:行為的目的是什麼?如:為什麼打架。 行為主義:強調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不關心行為發生的內在認知。 行為功能分析:行為出現的目的?原因? 功能性分析:行為的功能為何?如:小孩為何哭鬧。 行為契約:訂定契約,明白描述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祖母法則)。如:校規 普默克原理:premark所提出,「高發生率的行為可用來增進低發生率的行為」。                    如  寫完功課才可去玩。 祖母法則:寫完功課才可去玩。 前提事件:行為發生前的相關事件, 如:飢寒起盜心。 行為後果:行為發生後的結果,如闖紅燈。 反應代價(response cost):交通違規的罰鍰 行為後效增強:好行為出現後,就提供增強物,如:在減肥一公斤後,就送一份禮物。 行為學習論:S-R理論,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又分為古典制約理論、操作制約理論、社會學習論。 操作制約作用:史金納的老鼠。學習取決於行為後果。 刺激—反應學習論:極端行為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班都拉的理論,人、行為、環境三者交互影響的結果,才能確定學習到的行為。 學習三元論: 行為塑造: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而形成複雜的行為方法。如:教會游泳            促進:即提示,如汽車的警示聲。 具體增強物:實物。 社會性增強:口語讚美,拍手。 活動性增強物:權利或喜歡的活動。 擁有性增強物:名譽 操作性增強物: 區分性增強(DR):藉由增強技巧,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 低頻率行為的區分性增強(DRL):不適當的行為發生頻率減低時,就給予增強物。 區分性增強其它行為(DRO):只要不做此不當行為,其他都可以做,但有危險性。 區分性增強替代性行為(DRA):增強適當行為,來替代不適當行為的發生。但不考慮相不相容。 區分性增強不相容行為(DRI):增強適當行為,來替代不適當行為的發生,但兩行為必不相容。如:去游泳替代吃冰淇淋,不能在游泳時同時吃冰淇淋。 前向連鎖:即一次教導順序上的一個聯結。 後向連鎖:以逆向方式一次教導一個聯結。 完全任務呈現法:用完整順序的方法,教導所有的聯結。 洪水法:怕老鼠就讓他和老鼠關在一起 倒返實驗設計(ABAB): 基準線:即ABAB的A 過度矯正:透過練習正確行為和訓練適當行為,來負責其不適當的行為 隔離:終止。 飽足現象:過度提供增強物,使喪失其效果 行為主義: 古典制約 (替代論,Pavlorv創立):狗的分泌物實驗 狗原本聽到鈴聲是不會流口水,但是當每次鈴聲出現,食物就會出   現,久而久之,當狗只要聽 到鈴聲,就會流口水,因為受到制約  ~所以人看到紅燈,知道要停 (制約) 操作制約(聯結論,Skinner):小白鼠壓桿實驗 制約刺激(桿)→制約反應(壓桿)→非制約刺激(食物)→非制約反應(吃食物)  所以想要吃東西,就必須自己壓感桿 負增強:因為負增強的移除而強化各體計有的適當行為 簡單解釋~就是   移除不想要的!(因為小過是你不想要的,所以透過打掃,可以移除掉小過)  懲罰:企圖阻止個體再發生不適當的行為。    說髒話就處罰 代幣制:週年慶級點換贈品   愉快的結果稱為「正增強物」,不愉快的結果稱為「負增強物」或「懲罰物」 1. 原級和次級增強物:能滿足個體基本需求的稱為「原級增強物」,例如食物、水、性等。 「次級增強物」可分成三類: 社會增強物,例如讚美、微笑等; 活動增強物,例如玩玩具、遊戲等; 代幣增強物,例如星號、點數等。 2. 正增強務和負增強物:讓個體感到愉快的刺激稱為「正增強物」;脫離不愉快的刺激稱為「負增強物」。正增強等於獎勵,但負增強不同於懲罰。 行為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增強或酬賞(reinforcement or reward)乃學習歷程中最重要因素,我們學會一個反應,及是因其立即被增強。 由於增強物的設置,而使個體某種反應經強化而保留的安排,稱之為增強作用。 增強作用會發生擴展現象,與增強物相關連的其他增強物,也會產生增強作用。 如金錢可換食物,食物是饑餓時的增強物,金錢與食物有關,故金錢也連帶產生增強作用。此擴展現象稱之為次級增強(secondary reinforcement),食物稱之為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金錢稱之為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 次級增強物約有三類 社會性增強物(social reinforcer),如微笑。 代酬(token),如金錢、獎狀。 活動(activities),如聽音樂、自由活動等。 普氏原則(Premack’s principle)就是給予次級增強物類型中的活動兩種,一種是較喜歡的活動(如玩飛機),另一種是較不喜歡的活動(如讀書),利用個人較喜歡的活動,來增強較不喜歡的活動。例如:學生喜歡玩飛機模型,而不喜歡讀書,則可告訴他好好讀書,就可以玩飛機,如此可以增加讀書行為。這就是普氏原則的運用。物的喜好,進而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 @font-face {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Math"; }@font-face {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 12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ChpDefault { : 10pt; }div.WordSection1 { page: WordSection1; } 補充:非語文記憶策略 1. 聯想法     2. 串聯法   3. 位置法  4. 標籤圖形法 5. 線索法  6. 諧音法   7. 歌訣音韻法  8. 歸納法 9. 疊置法 10. 首字法 11.圖 像 聯 想法 1. 聯想法: 學習者將學習材料利用長期記憶裡的舊知識,以字詞、句子、或文章的方式聯結新知識,建立彼此之關聯,適用於抽象教材、年紀較小以及低成就動機的學生。 2. 串聯法: 即所謂兩兩相串,將兩個獨立的事物運用聯想相結合的方法,當兩者結合後要記住第三件事物時,前面第一件事物就須拋棄,將第二件與第三件事物結合;此部分即 為與聯想法不同之處,亦正可彌補聯想法之不足。因此對於需要記憶較多的事物時,運用串聯法比聯想法更便捷。但必須注意兩個事物必須為獨立的個體,如為虛像 則必須轉換為具體的實像,結合後仍能看到個別的實體,如此記憶才能更清晰且牢固。 3. 位置法: 屬精進化策略。乃將要記住的學習材料與熟悉的場所以心像的方式產生聯結,當學習者依一定順序回憶場所中的每一特定位置時,便同時回憶起要記住的材料了。一般常用的位置法,有身體名單、汽車名單、房屋名單、教室名單等,平時可以自行設定較熟悉的位置名單幾組,以備不時之需,將讓您受益無窮。 4. 標籤圖形法:   即是將數字轉換為標籤圖形的記憶方法;它是運用中國人固有的形、音、義方法,將數字轉換為圖形,由1~99、01~09、0~0000,共計112組 標籤圖形,當作數字記憶時,可運用聯想法或串聯法將兩組數字轉換成標籤圖形結合記住,數字若太長約20組時,則可以將10個數字分成一小段便於記憶。至於 標籤圖形的製作,可依各人習慣而定,當您熟能生巧時,它有如過河拆橋的橋,隨時可用其它的圖像取代之。 5. 線索法:   將需要記憶的個別事物,取其關鍵字或線索字,將其串聯成一故事或諧音,使其容易記憶的方法。如「紅八哥你傻瓜」就很容易記住中南美六個國家的名稱。 6. 諧音法: 將原本較抽象或學習者較無意義的數字或文字,利用音相似的特點,使其被轉換為有意義的字詞或句子。例如:達美樂的訂購電話2882-5252。但此方法僅適用於易轉換成諧音的事物。「餓的話每日熬一鷹」,就將八國聯軍的八個國家記住了。部分英文單字的記憶可適用此法,但千萬不可矯枉過正、本末倒置,那就失去真正的意義了。 √2=1.41421 意思意思而巳  √3=1.7320 一起上二林 7. 歌訣音韻法:   將需要記憶的事物,取其關鍵字押韻,每組事物均須押相同的音韻,轉換成歌訣般以便記憶的方法。如記憶「十二對腦神經」時,可押「ㄢ」的韻,編成「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旋,七顏八聽九舌咽,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就很容易記住了。 8. 歸納法:   即將需要記憶的事物,先行分類歸納記憶的方法。但此法不講求記憶事物的順序,較為偏左腦的記憶方式。例如:一般英文單字同屬性的字根、字首、字尾等記憶皆屬於歸納法,在市面上已有許多關於此類的出版品。 9. 疊置法:是將需要記憶的事物想像為圖像,一層一層疊起來記憶的方法;通常運用在項目較少需要記憶的方法。 10. 首字法: 是指把學習材料中,每一個字的第一個字母聯結成一個有意義的字,以便記憶與檢索。 例如:BMW big mouth woman A.D. advertisement design 5W1H when where who why what how       11.圖像聯想法: 記憶地圖的方法是先看整個地圖的形狀像什麼。例如:義大利像一隻靴子;西西里島像一個被踢的足球;不列顛群島像一輛駕駛盤前的車,希臘像一個拖著觸鬚的魷魚,斯堪地納維亞像一隻龍蝦的爪子;非洲像一隻手槍;法國像一隻飛行的飛鷹。 如果要記住地圖上個別市鎮的地理位置,則先將該城市轉換成圖像。例如義大利上的Taranto塔蘭托,可以抓取前面的音將塔帶動出一個燈塔的圖像,再將燈塔掛在腳跟上;Naples那不勒斯則以諧音轉為「那不熱死」,再轉為具像的火爐後, 將火爐掛在腳踝上;Padua帕多瓦則轉為手帕上掛著很多襪子的圖像,再將該圖像塞在靴緣上。 若英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直接藉由英文地名來轉換,如Taranto 可直接轉為Tar(瀝青),Naples則抓取前面Nap的音,帶動出枕頭的圖像,Padua則以Padding枕墊作轉換,再將這些圖像一一聯結至靴子的各個部位即可。   社會性獎賞->給予學生一些動作或言語來肯定他的表現,        例如:讚美他、對他微笑、擁抱、鼓掌...   ...等等。       活動性獎賞->為了獎勵或激勵學生,讓學生擁有某些特權,   例如:可以多休息幾分鐘、可以看VCD、        午休可以不用睡覺、可以辦慶生會、同樂會        ......等等。 代幣式獎賞->在表現好時不馬上給予實質的獎勵,而是得        到一張榮譽卡或是可以蓋章、記點、貼貼紙        ,等到集滿了老師規定的張數之後,就可以        拿這些點數或榮譽卡來兌換成物質性的獎賞 物質性獎賞->以物質來當為獎勵,也就是拿可玩可用可吃        的東西來做為獎賞,如:一杯飲料、一包餅        乾、玩具、文具、書本、鉛筆......等等。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112605305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行為主義古典制約代幣制操作制約負增強人本主義華生約翰·華生古典制約作用桑代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