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徐喬-經濟學

主題:意象訓練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意象訓練指的是讓選手運用所有的感官(視覺、聽覺、感覺、觸覺等)去創造運動情境中的經驗。其功能包括:讓選手經驗成功、激勵選手的動機、可以精熟技巧、熟悉比賽情境、讓選手再專注、受傷選手的訓練(季力康,1996b;吳萬福,1998)。此外,將情緒狀態和心情融入意象之中來重新塑造,更是有助於行為的表現和參與 (Weinberg & Gould,1999)。所以意象訓練必須融入比賽的情境和比賽一些成功和失敗的情境,才能使意象訓練發揮它最大的用處;另外,依據林清和(1996)對心象練習(Imagery Practice)界定如下:「動作學習者在沒有實際外顯的身體練習下,不僅僅針對技能本身的過程與結果;在腦海中的演練、重現。而且,更強調動作學習者將實際動作表現時,身體所發生各種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本體感覺)的經驗,在腦海中與技能相結合,來進行演練與重現。」而意象訓練對運動技能的提升效果,則有不同的理論加以支持,以下分別述之: 一、符號學習理論(Symbolic Learning Theory) 此理論由Sackett (1934) 提出,他認為意象有助個人了解自己的行動,有編碼系統的功能,用來幫助人們去了解並獲得動作模式。學習技能的方法之一是去熟悉該動作該如何成功地完成。經由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建立的動作程式,腦中形成要成功地完成動作所需要的心理藍圖。這 種將動作技能的順序當作一種符號加以認知的理論,在文獻上也獲得驗證,Feltz and Landers (1983) 以Meta-analysis 的方法,來分析一些有關心智練習的文獻,結果發現:心智練習組的表現優於不練習組(未加入心智練習),而意象在認知性質的作業的表現明顯地優於動作作業性質的表現,也驗證該理論。但是理論不足在於觀點太過於簡單,也缺乏對意象時生理變化的解釋,所以心理神經肌肉理論可彌補該理論的不足。 二、心理神經肌肉理論(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 此理論主張:生動的意象可以使神經肌肉活動被激發,而此輕微的神經肌肉的衝動與實際的做動作時產生的衝動相似,而此肌肉活動可以促進表現,只是這些神經衝動非常微弱並不能產生實際產生動作,而此肌肉活動可以促進表現,此理論在一些研究也獲得驗證:Schmidt (1987) 認為在心象練習時,肌肉產生一部分很小的力量(不足以產生動作的力量),被靈敏的高爾肌腱器偵測到,而高爾肌腱器將訊息回饋到前運動皮質區,而強化、調整原本的運動程式,進而促進表現。Suinn (1972) 發現當滑雪選手想像正在雪道上滑雪時,偵測得他們的大腿肌肉的電流活動有改變。Harris and Robinson (1986) 以EMG 來測量不同的意象能力水準的空手道選手,在選手做意象空手道動作時,測量其手部肌肉的電位活動情形,結果發現,不同的意象能力水準者,在意象時所徵召的肌肉有所不同。亦即意象能力水準較高者在意象時會有特定對應的肌肉活動。但是該理論沒有說明怎樣的意象方式可以誘發意象者產生最大生理反應,所以生物訊息理論可彌補此理論的不足。 三、生物訊息理論(Bioinformational Theory) Lang (1977;1979) 將此理論定義為由刺激假說及反應假說的大小來加入心象練習的認知領域,假設是刺激及反應的描繪和動作連結在一起。一個影像包含兩種主要的敘述:反應陳述和刺激陳述。反應陳述是意象練習者對特定情景的反應,這些反應是為了產生生理的活動,例如:舉重選手將要舉起時,他感覺到手中的重量,心跳及肌肉的一些緊張。此外,刺激陳述是想像的場景中的特定刺激,例如:舉重選手在重要的比賽中,意象到群眾,將要舉起的槓鈴,更衣室的情況及站在或坐在邊線的那群人。從實際觀點而言,意象的指導語應包含刺激與反應陳述, 才能比單獨只有刺激陳述創造更清晰的影像。 四、三碼模式理論(Triple-Code Theory) 這理論是由Ahsen (1984) 提出,認為在心象的過程中必須包含三個重要的部分:(一)心象本身,心象被定義為一種中樞激發的感覺,它具有所有感覺的特性,且發生於內在,影像代表外在世界,而又有若干程度的真實感,使我們與影像的互動就如同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二)身體的反應,及心象對每個人身體反應的影響(三)影像的意義,及心象對每個人有個別獨立的重要性和意義。因為相同的心象課程的指導,無法對每個人產生相同的心象經驗,因此每個人必須了解意象對自己的意義。 五、自信理論(Confidence as a mediator) Bandura (1977) 認為表現的達成各類的經驗及口頭的誘導等自我效能的經驗,可與意象連結,增強實驗參與者的自信心。由此可見意象練習提供受測者對技能從事心理層面的認知與複演,進而提升實驗參與者的自信心與表現。另外有研究也支持該理論的說法,Callcry and Morris (1993) 在心象練習課程對AFL(美式足球聯盟)足球員處理技能的影響研究指出:運動員正式的評論中,在早期的處理步驟,他們感到很有信心來表現此技能。 六、心理技巧假說(Psychological Skill Hypothesis) 最近有心理學家認為意象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意象能發展及修正心理技能,有許多研究也驗證此論調:Paivio (1985) 認為心象具有動機性與認知性的功能。動機會使個體對目標物產生趨近或逃避的行為。在意象動作的過程中,動機所扮演的角色是用來降低焦慮、緊張和提昇自信心, 因此提升了動作表現。Weinberg and Gould (1999) 綜合了運動心理學家的看法,提出「心理技巧假說」,假定心象練習並非直接影響動技能的學習與表現,而事先透過對實驗參與者的心理技巧幫助,如改變注意力、減低焦慮、提升自信心,進而間接影響學習與表現的效果。Feltz andLanders (1983) 認為心智練習組在被要求複演一個動作時會變得較為熱衷,如此增加了實驗參與者的參與此運動的動機,進而改善了技能表現。 七、促動作用和激發(覺醒)理論 Schmidt (1988)認為運動員從事意象訓練時,會有很低的肌肉神經伴隨,駐耀世傑由運動員之激發水準所引起;當運動員準備作此動作時,身體內部會自動引起某程度之激發水準來準備做出良好的表現。Schmidt同時指出,意象練習具有一般性準備並不具有特殊效果,而此一般性效果乃在運動員為技能表現作準備時才有效果顯現,因此,透過意象訓練可以提供此技能動作之激發或促動作用,使之更接近理想之技能水準。根據倒U 字型理論,技能表現隨著覺醒水準之增加而提升,然而當覺醒水準高過最適當水準時,表現水準將隨著覺醒水準之提升而降低,因此,覺醒水準不論是過高或過低都不是頂佳,唯有在最佳水準時才有最佳運動表現產生。 八、訊息處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荷蘭醫師Donders (1969)最早提出訊息處理論之看法,經由現代一些認知心理學家之研究,提出了訊息需要在中樞系統經由一連串不重疊的處理階段才能產生動作的觀念。Schmidt (1988)認為,在刺激輸入和動作輸出之間,包含三個階段:認明刺激、反應選擇和反應程式等三個階 段。 (一)認明刺激階段:係指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感官系統接受環境中各種不同來源的訊息,來分析刺激的線索,並分辨其重要性。此階段又可分為二步驟: 1.刺激偵測:即環境中的刺激傳入個體後,必須由感官刺激轉換成神經衝動,傳至大腦形成知覺的認知歷程。 2.型態辨認:經過刺激偵測確認刺激出現之後,個體便利用外界某些型態的刺激,以及有關此型態的過去知識與經驗等兩個條件來辨認訊息的型態。 (二)反應選擇階段:此階段根據認明刺激階段所提供的外在環境刺激本質,以及長期記憶所儲存的過去經驗作為參考,再決定發起何種反應較可能會產生最有效的表現;一般認為,可能的反應較多,反應選擇階段所需的時間越長。此階段可說是人體知覺系統中,由刺激輸入和動作輸出間的中繼站。 (三) 反應程式階段:當個體一旦確認出某刺激並選擇適當的反應之後,中樞神經系統先在腦幹和脊椎組成一個運動系統,轉換為實際的執行動作指令,意即從長期記憶庫中提取並組織一個運動程式,該運動程式就會產生系列式的動作控制,引導肌肉做有順序的適當收縮,進而在最佳的時間點完成動作技能表現。意象訓練即是在腦中進行此三階段的反覆練習:意象到某特殊情境(認明刺激),選擇因應策略(反應選擇),再清晰地意象自己以流暢的動作流程完成此技能表現(反應程式)。 九、選擇性注意理論(Selective Attention Theory) 選擇性助益在技能學習中非常重要,Bruner (1960)認為它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學習者必須能掌握運動技術要點,選擇注意在所要表現的技能上,練習最重要的關鍵的動作,不重要的動作與以除去;心智練習中,學習者常反覆注意那些重要而有意義的動作,有利於學習和表現。許多心力學家認為人類腦部對於初次接觸或不熟悉之資訊在分析處理方面的容量有限,意即個體的注意力容量有限,因而對於初學者在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技能時,選擇性注意力是相當重要的;若於學習過程中,初學者能盡量將其注意力放在最正確的動作上,並於意象過程中,反覆複演此正確動作,而錯誤之動作則盡量不出現,如此才能學好紮實的動作技巧。 十、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y) 根據認知評價理論,個體的內在動機取決於對他們環境或工作之之決勝任感以及自我決定程度(Ryan, 1982)。因此,學習者是否對此事物擁有勝任感,有能力去從事、因應問題,以及參與活動之自我決定程度高低,都將是影響他學習動機之重要因素。Paivio (1985)指出意向具有認知及動機性功能,認知性功能幫助學習者加強動作技能之技巧及策略學習,而動機性功能則幫助學習者建立參與動機、幫助學習者找出最佳覺醒程度以控制其情緒、降低焦慮及緊張,亦可幫助學習者增加自信心,因而提升了動作技能之表現。 十一、記憶組織理論(Memory Organization Theory) Grouios (1988)認為,個體透過認知活動的意象訓練來學習一項運動技能,而此意象訓練將會影響他的記憶系統且會導致高水準的表現;根據此理論,記憶過程對於學習和表現變的非常重要,記憶過程是大量依賴將片段影像譯成密碼和搜尋組織之操作,而此操作會受到組成..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意象訓練Bioinformational Theory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Symbolic Learning TheoryTriple-Code Theory三碼模式理論心理神經肌肉理論意象生物訊息理論符號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