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少數民族教育成就的歸因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少數族族教育成就現象之歸因 1.      文化斷層理論 (1)       把少數民族低教育成就的現象歸因於文化、語言、和溝通形態的差異。 (2)       學校課程與教學是以社會主流文化或優勢族群為範疇,少數民族之文化被貶抑或漠視的現象,造成其學生進入學校後面對一文化的斷層;例如:課程內容是另一種陌生的文化、使用語言不是慣用族語……等。 (3)       學校的文化斷層使少數民族學生產生較多之學習困擾,他們須花費更多心力克服,同時也面對學習失敗和輟學率較高的現象。 2.      結構不平等理論 (1)       把少數民族低教育成就的現象歸因於低社經地位及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而與他們的智能和努力無關。 (2)       「社會階層」將其邊緣化,並剝奪其「向上流動」的機會。 (3)       少數民族的低教育成就不僅「符應」族群的低社會階層,且學校也不斷「再製」這種社會結構。 3.      文化模式理論 (1)       少數民族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模式(包括社會適應策略和文化認同態度),它們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影響族群成員的教育價值觀。 (2)       文化模式核心的概念為「文化參照架構」,有兩種類型          類型一:積極的二元參照架構 *  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努力學習新語言和新文化,以爭取向上流動。 *  採取「和而不同」的文化認同策略,重視新的文化,也盡力保存族群的傳統文化。 *  例如:移民歐美大陸的亞裔民族。          類型二:消極的二元參照架構 *  少數民族在社會中因長期處於低社經地位並受到壓制和歧視,或因某些歷史事件的影響,使其和優勢族群產生一種對立的矛盾;認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打破其被歧視的社會地位。 *  採取「犬儒主義」的社會適應策略,或對社會主流文化產生對立、反向的認同態度,因而發展出與社會主流完全相反的行為模式,以作為自我認同的標記。 *  產生兩種教育態度:「教育無用論」-放棄受教育及努力的機會,自願成為社會底層或社會邊緣人;「教育同化論」-認為受教育等於被同化,因而採取抗拒的策略,以顯示自己和主流文化的差別。 *  少數民族成員所經歷的內心衝突(包括個人文化認同危機的內在衝突,以及族群同儕反對和壓力的外在衝突),致使其為求得社會認同,而付出「放棄學校教育」的代價。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文化斷層理論文化模式理論結構不平等理論文化參照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