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馬克思:普羅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工業社會能夠將生產的過程細分成多重操作,這種生產的重組,產生許多小部份的技術工作,工人的特別技術變成毫無用處可言。而且這種簡單、單調的生產力排除心智天賦的活動,機器粉碎工人的技術,越來越多工人的時間與精力被吸收到越來越窄化的活動。因此不但工人有發生普羅化 (proletarianization) 的現象,普羅化也出現在心智勞動層身上。馬克斯將體能性勞動力的普羅化概念為,透過延長工時的絕對剩餘價值壓榨 (asbolute-surplus-value exploitation) (Althusser, 1971);而心智性勞動力的普羅化則為,透過機器密度化過程的相對剩餘價值壓榨 (relative-surplus-value exploitation),自動化和機器化的引進消除心智性勞動層的技術,包含技術專業人員甚至高層的經理人員。布萊柏曼(Braveman, 1974) 形容這種在白領階層工作的普羅化,如同一個連續的工作的枝節分割。即將工作切割成許多只需簡單重複性技巧,就可容易完成的細小部份,因而在工作完成的過程,減少了心智的使用。他指出書記工作的普羅化正是一個最好的佐證,科學管理方法及辦公室機器化的引進,將書記的功能及技巧簡單化,因為缺乏對勞動過程及產品的控制,辦公室的工作者逐漸地與工廠的工人相似。普羅化造成疏離 (亦譯為異化)(alienation) 的狀態 (Braveman, 1974; Davies, 1976; Dreeben, 1970; Mennell, 1982)。由於勞工無法控制生產的工具與產品,原本透過生產方式,所能達到一種最基本形態之自我表達與實現亦為之落空,進而導致這種疏離感。但是透過覺醒的集體意識,這些普羅者會結合一起,作一致的集體行動來打垮資本家,最後這種意識與組織可引發政治,甚至是革命的行動來推翻資本主義,亦即資本主義的發展會自掘墳墓。   顯然馬克斯的預言,在事隔超過一世紀後並未發生。 達連德夫 (Dahrendorf, 1983) 指出這主要由於,生產技術的革新、中產階層的興起及其中的異質性。他認為工業社會有異於馬克斯眼中的資本社會,工業社會中的股權分散政策,促使經理階層的興起,進而瓦解舊有的勞動階層,它減低勞資間的直接衝突。生產技術的提昇後,工業社會需求大量有訓練及技術的工人,如此無技術性的勞工在總勞動力中反而變成少數。再者由於技術需求的分歧,造成勞動者與經理階層的異質化,這些因素皆難以形成穩固、強大的集體意識與群體行動。 source: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lotus/a1.htm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普羅化馬克思心智性勞動力疏離達連德夫體能性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