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動作學習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動作學習是著重透過練習或動作經驗的累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或休息,當學習者再次執行該動作時,其對該動作的保留或遷移的程度;但是動作表現則沒有時間間隔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學習者該次動作反應的結果,因此即便是在推論動作學習的保留或遷移測驗中,每一次的動作執行均可視為是學習者的動作表現。是故,學習的概念著重在相對長程或持久的保留或遷移效果;表現則是指當下的行為結果。動作學習兩個重要的影響變項,就是練習的安排與回饋的實施。 一、練習的安排   動作學習的研究中有關練習安排,可以歸納出情境干擾效應(contextual effect)與練習變異假說(variability of practice hypothesis)等兩個研究課題,而不論是情境干擾效應或是練習變異假說,有關動作練習安排的研究發現,多樣化的練習情境對學習者當下的動作表現所帶來的獲益較單一的練習情境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不練習的休息期之後,多樣化的練習情境所產生的正面學習效益卻比單一的練習情境大,Schmidt and Bjork(1992)將這個在練習當下與休息期過後所產生不同結果的現象稱之為「逆效應」(reverse effect)。 二、回饋的實施   在回饋實施的課題中,早期的研究(Adams, 1971; Bilodeau & Bilodeau, 1958)指出,提供學習者結果獲知(KR)的頻率越高、內容越精確,學習者的表現會越好,後來則有引導假說(guidance hypothesis)( Salmoni, Schmidt, & Walter, 1984),說明回饋頻率與動作表現和動作學習間的關係,該假說的預測是,高回饋頻率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使其能持續進行練習,並且降低每次動作表現的錯誤率。但是,高回饋頻率的效益僅止於學習者在練習階段當下的動作表現,若將時間間距拉長,觀察學習者在休息期過後的經由保留或遷移測驗的動作表現則會發現,高回饋頻率的動作品質低於低回饋頻率的逆效應。因此,引導假說的主要貢獻,旨在說明相對少量的回饋對學習者當下的動作表現所帶來的效益較回饋量多的小,但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少量回饋的所產生的效益卻比回饋量多的大。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保留或遷移回饋的實施練習的安排動作反應的結果動作學習多樣化的練習情境引導假說情境干擾效應練習練習變異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