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性別發展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陳嘉陽p.367-369   (A)心理動力論 心理分析論、心理動力取向 Freud認為兒童在「性器期」(3-6歲)為了解除「戀親情結」的矛盾與衝突,轉而「認同」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向同性的父/母模仿學習,造成兒童的性別分化。   (B)社會學習論 根據Bandura和Mischel,兒童乙兩種方法獲得性別認定和性別角色偏好: 1.直接教學或差別增強:父母通常很早就型塑兒童的性別分化行為,兒童會因為有適合其性別的行為而得到鼓勵或獎賞,若有不適合其性別的行為則被禁止或懲罰。 2.觀察學習:孩子觀察與自己同性別的楷模(性別典範)的行為,由模仿、增強逐漸學得性別分化的特質。 (我被當作是女孩,因此我必定是個女孩)   (C)認知發展論 Kohlberg的「性別發展認知理論」認為性別角色發展有賴認知的發展,兒童必須對性別有一定的了解之後,才會受到社會經驗的影響。(這點和上面兩者的楷模學習想法不同) 因此,兒童須先發展出「性別認同」及「性別保留概念」,接著才會選擇性地專門去模仿與其所認同的性別相同的特質。兒童要達到性別恆定之後才開始自我社會化,因此早年..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A)心理動力論(B)社會學習論(C)認知發展論心理動力論性別保留概念性別分化性別恆定性別認同直接教學或差別增強社會學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