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考選部命題大綱-教育哲學

主題: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存在主義」一詞起源於1940年代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被視為存在哲學的創始人。存在哲學傳入法國後,進一步使以存在哲學為基礎的「存在文學」興起,造就了沙特、西蒙波娃、卡夫卡、卡謬等重要作家。雖然存在主義學者從未發表過任何公開宣言,用以定義存在哲學的思路與辨證方式,但存在哲學無疑為二十世紀對文學界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潮。     存在主義的背景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顧名思義是一門討論「存在」的學問。在西洋固有典籍當中,「存在」的定義是指涉所有事物,舉凡能見的或看不見的、在這世上的或在彼岸的,無所不包。古典哲學最高深的形上學便是要討論這「存在」的概念。 然而十九世紀中期的一位丹麥哲學家祁克果,對「存在」有進一步的解釋。他將「存在」所指涉的範圍縮小,將「存在」限定在人身上,並進一步不再討論「抽象的人的概念」,轉而討論一個「具體的個人」。這是存在主義最初的構想,此後存在主義逐漸萌芽,哲學討論的範疇也由抽象的概念逐漸轉為「具體的個人」。 這樣的思潮延續到1940年代,二次大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西歐各國的人們受盡各種苦難與掙扎,他們被奴役、拘禁、壓迫,過著集中營的生活。當時的人們感受到所有傳統輝煌的思想體系、宗教信仰,一律都被戰火消損殆盡,成為不可靠的廢墟。因而轉向思考「個人存在」的問題,哲學家開始向內探求,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何活著?」、「什麼是我活著的價值與意義?」。 存在主義學說 由於存在哲學強調「個人」,而個人思想間一定會有所差異,所以存在主義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立說。由於環境不同,思考得到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屬於悲觀型,覺得人生乏味,他們否定人類全體的希望,否定神的存在,否定掉所有宗教道德的力量,反而強調人類的絕望,屬於革命類型的一派;有人覺得人生雖然悲慘,但還是有其光明完美的一面,主張人類之所以絕望悲慘是自食惡果,但只要懷抱希望,慈悲的神就會加以救贖,這屬於保守、接受傳統的一派;又有人看穿了人類的絕望、荒謬與可惡,但卻又不把寄望放在來世與宗教上,而相信人類自身可以尋出希望的道路。 雖然各派存在主義學者的想法分歧,但各派學者間還是有一默定的共同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學說乃是─「存在先於本質」,強調人類存在的獨特性。世上大多的物品,比如說考卷、房舍、桌子,都是人們先賦予其存在的目的,成為該物件的本質,然後才被創造出來,才存在。但人的存在並非如此。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形容人是「被拋棄在世上」的,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人決定人類存在的本質,因而人是先存在了才自行填充自我的本質,這麼一來人類的存在就充滿了無限的可能。當然,對基督教而言,人類是被上帝創造而成,這麼一來人就先有了本質。因此,大多數的存在主義學者皆為無神論者。 存在主義文學 以存在主義思想為主軸作文學創作的作家不少,較為人所知的包括卡夫卡、卡謬、西蒙‧波娃、沙特、尼采……等。他們多透過文學諷諭或隱述的方式在表達自我探求過程中的思想。 其中卡夫卡以《變形記》書寫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卡謬以《異鄉人》呈現人與人相處間的荒謬之處;沙特藉《嘔吐》來表達對人間荒謬虛假的情感感到噁心,巨著《存在與虛無》,更被奉為存在主義思想書籍的經典;西蒙‧波娃則透過《第二性》等書探尋女性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強調女權。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具體的個人存在先於本質存在哲學的創始人存在與虛無抽象的人的概念海德格祁克果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