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趙天儀簡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趙天儀(1935-) 出生臺中,現居臺北市,筆名柳文哲。專長領域:美學、臺灣文學、兒童文學、現代詩。  曾獲1976年臺灣省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新詩獎、1984年巫永福評論獎、1999年臺中市第二屆大墩文學貢獻獎、  2006年韓國首爾第二屆世界兒童文學大會暨第八屆亞細亞兒童文學大會兒童文學研究獎。  詩對他來說,就是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心聲的管道。從1955年發表第一首新詩開始,趙天儀的詩作生涯,經歷了漫長的五十多個年頭,這位哲學家詩人始終抱著自由主義,力求詩的本質和詩語言之間的和諧統一。  趙天儀受到詩的洗禮,源自於少年時期透過日文翻譯的世界名著,初識到詩和文學的奧妙。二戰後升上初中,他更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極大興趣,那時他最常閱讀的便是上海出版的《開明少年》,而這本少年月刊逐步開啟他對世界文學的視野。  趙天儀自認受到俄國文學影響很深,《齊瓦哥醫生》、《靜靜的頓河》在他心中才是具有生命的文學,而杜思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更是具有社會意識、洞察人性的作家,也間接影響到他寫實又樸素的詩作風格。  進入臺灣大學哲學系就讀後,趙天儀除了寫作之外,也開始專研在學術研究中。哲學系和哲學研究所期間,他受教於殷海光、黃金穗等老師,之後又在學長傅偉勳的影響下,走上了研究當時國內學術界算是相當冷僻的美學和藝術學的道路。  1964年,趙天儀和林亨泰、陳千武、詹冰、白萩等十二位本土詩人,共同創辦了「笠詩刊」,除了為新詩建立一個發表平臺外,也率先推廣兒童詩。  但隨後發生的臺大哲學系事件,卻影響了趙天儀的一生。1972年,一篇反對學生運動、反對學術自由的言論,激起了臺大哲學系教授陳鼓應、學生錢永祥和被認為是職業學生的馮滬祥雙方之間的論戰。  當時,國民黨特工系統以「反共」為名,對哲學系內自由派的師生,進行了一連串的整肅,導致部分教師及學生分別遭受通匪、叛亂等誣陷,其中十三名教師含冤離職,當時,趙天儀正是哲學系教授兼代系主任,他因為不肯配合訓導處懲處陳鼓應、王曉波和錢永祥等人因而遭受波及,也名列在被免職的名單中。  失去了臺大哲學系的教職,趙天儀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沒工作,這段時間趙天儀大量寫文章,他深刻體會到沒有學術地位、就沒有政治地位。  他後來進入了國立編譯館擔任編撰,也持續發表詩作和學術論文,直到退休後,任教於靜宜大學十多年。  少年時期對於啟蒙文學的愛好,始終盤繞在趙天儀的心頭,也讓他成了戰後臺灣兒童文學主要..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笠詩刊趙天儀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協會現代詩臺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