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幼兒語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整理一下:根據 Thomas 和 Chess 對氣質的分類,有三種氣質類型: 1. 易養型小孩(easy child):特性為規律性高、對新刺激之反應為趨性、      適應力強、反應強度中等及情緒本質為正向。 2. 難養型小孩(difficult child):特質為規律性低、對新刺激之反應為      避性、適應力低、反應強度激烈及情緒本質為負向。 3. 慢吞吞型小孩(slow-to-warm-up child):特質對新刺激之反應為避性、      適應力低、反應強度微弱及情緒本質為負向或正向且活動量偏低。 所以(A)對,(B)錯Mary Rothbart 認為氣質是主要表現在(反應性)與(自我調節性)上的個別差異 分為六個向度:一、易恐情緒(fearful distress),包括兒童適應新環境所需的時間;二、易怒情緒(irritable distress);三、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四、活動程度(activity level);五、定向或顯示興趣的持續度(duration of orienting or interest);六、生理節奏的規律性(rhythmicity)→所以C、D選項都對。   在1954年由美國醫師Thomas與Chess所領導的紐約縱貫研究(NYLS)中將個體天生對內外刺激反應的模式歸類為九項特徵:活動量(activity level)、規律性(rhythmicity)、趨進性(approach/ withdrawal)、適應度(adaptability)、情緒本質(quality of mood)、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堅持度(persistency)及反應閾(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目前,國內外所使用之氣質量表幾乎使用這九種向度分析氣質,少部分量表因評量對象的年齡階段不同而稍做修訂,但大致不出此範圍。 國內目前所使用幼兒氣質量表分為兩種,一為醫院所使用的幼兒氣質量表,主要填寫人為身邊主要照顧者,量表內容包含九個向度;另一種廣為學校使用之量表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所修訂的幼兒氣質量表,量表區分為教師題本與父母題本,並僅包含六種向度,刪除了規律性、反應閾及反應強度,因量表編製者馬丁(Roy P. Martin)認為此三種特徵較不具明顯的遺傳性。兩種量表所適用年齡均為三至七歲,均屬學齡前幼兒所適合的氣質評量表。 幼兒氣質量表(學步期氣質量表) 1.      目的:此量表主要目的在評量一至三歲幼兒天生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   2.      修訂者:學步期氣質量表(Toddler Temperament Scale),醫院將之翻譯為幼兒氣質量表。此量表係由美國卡瑞以及麥克大衛等人於1982年所設計,並由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及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予以中國化。   3.      內容:此量表共有96題,可測得九個氣質特徵的分數,每個分測驗8-13題不等,題目採六點量表,由主要照顧者按其觀察印象圈選,其內容如下: (1)   活動量 (2)   規律性 (3)   注意力分散度 (4)   堅持度 (5)   趨避性 (6)   適應性 (7)   情緒本質 (8)   反應閾 (9)   反應強度 嬰幼兒的氣質表現可分為下列九個項目:                   情緒本質:孩子在一天清醒的時刻中,所表現快樂、友善、和樂等正向情緒和不快樂、害怕等負面情緒表現的比例。笑嘻嘻的孩子人見人愛,嗷嘟嘟的孩子卻使人誤解他在生氣而不願接近他,可能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依據以上九項的量化指標又可歸類為: ①好養育型(E型):指規律性高,趨避性是傾向易於接受新的人、物和環境,適應度高,反應強度微弱和情緒植質為正向的孩子。 ②磨娘精型(D型):指規律性低,趨避性是傾向於退縮的,適應 度低,反應強度激烈,和情緒本質負面的孩子。 ③慢吞吞型(S型):指活動量小,趨避性是傾向於退縮的,適應度低,反應強度微弱和情緒本質屬於負面的孩子。     性格與氣質相關,但不完全相同。氣質很大程度是受先天和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性格主要是受後天因素,如父母、環境等影響所塑造成的。 嬰幼兒九大氣質──反應閾   採訪/周苡寧 諮詢/馬偕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82.asp    (來源) 所謂「閾」就是標準,而「反應閾」就是對外界反應最基本的標準,如果反應閾高的孩子,就是需要許多刺激才會使之有反應;而反應閾低的孩子,則是只要一點點的刺激就會有所感覺,這些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及社會覺等六種,馬偕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其實無論孩子對反應是較遲鈍或較敏感,只要家長付出耐心與時間,都是可以藉由努力而趨於正常化。 六種「覺」的表現界定 反應閾的高與低界定於對於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我們先來了解反應閾不在標準值內的孩子,可能對於這六種「覺」的表現: ◆觸覺 對於觸覺比較遲鈍的孩子,喜歡藉由外界尋找刺激,例如在外面喜歡用手摸尖銳、粗糙的地方以尋求更多的觸感,或者喜歡咬手指,讓他有痛的感覺,男孩子有些甚至喜歡摸自己的生殖器,只是想要有更多疼痛的感覺。 但是太敏感的孩子,可能非常不喜歡別人觸碰,也不喜歡洗澡,連蓮蓬頭噴出來的水柱打在身上都覺得痛,別的孩子讓人捏一下臉可能覺得還好,但是敏感的孩子別人輕輕摸一下就覺得不舒服。另外,臧汝芬說,觸覺敏感的孩子換季的標準也不太一樣,我們覺得還好,只需穿個薄外套的天氣,他們可能覺得很冷,比較早就要換季。 ◆聽覺 敏感的孩子對於別人覺得沒什麼的聲音感到很刺耳,甚至覺得很煩躁,上課只要外面有一點點的聲音,會很容易分心;比較遲鈍的孩子總是好像聽不見別人叫他,其實是早就已經聽到了,只是要很慢才有回應。 ◆視覺 敏感的孩子上課很難專心,因為常常會注意到別人沒注意的事,例如:他發現他旁邊的同學沒有穿襪子,這令他感覺很不舒服,就跟媽咪說不想去上課,但往往這個理由很難讓家長接受,往往會被責怪,殊不知道這真的是令他不舒服的原因;而視覺較遲鈍的孩子,就容易對於明明該注意的紅綠燈、交通號誌等顯得漫不經心,而容易造成危險。 ◆嗅覺 敏感的孩子對於一點點的味道都不能忍受,總是覺得很多東西很臭、很髒,讓他們失去很多接觸新事物的機會;較遲鈍的孩子則不覺得便便呀、口水這些排泄或分泌物有什麼髒的,就一直去觸碰。 ◆味覺 味覺敏感的孩子對於冷熱很敏感,一點點與平時不同就感覺的出來,食物只要一點點燙就會吐出來,或者一點點的甜、鹹就感覺的出來;比較遲鈍的孩子,對於味道不同的食物都沒有多大反應,讓家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食物過鹹或過甜。 ◆社會覺 這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覺」,指的是人際關係。比較敏感的孩子,總是覺得某某人不喜歡他,或是自己不喜歡某某人,導致人際關係比較不好;但是比較遲鈍的孩子,也不見得就好,因為往往自己說了別人不喜歡聽的話、或不喜歡做的事都搞不清楚,因此也容易得罪人。 無論高低 父母教導最重要 其實無論評估出來的數值高低,臧汝芬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藉由了解你們家孩子的敏感程度,才能決定教導他的方式,並且要在很小的時候就承認他較別人敏感或遲鈍的事實,再加上自己在家的引導與訓練,來幫助孩子自由自在的與他人相處,不必勉強孩子不喜觸碰或聽聞的事物,而是以順其自然的方式來一步步調整他的感覺。以下為臧汝芬提出的幾點建議及做法: 1. 先做心理準備。 2. 運用同理心。 3. 用鼓勵的語氣。 討論了那麼多期的嬰幼兒先天氣質,終於在這期告一段落,其實我們要告訴家長的真正重點是,無論你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如何,最重要的都是後天的環境培養,本性加上生長教養環境的配合,才能給孩子最大的發揮空間,發掘孩子的優點放大它,找出孩子的缺點引導它,這才是父母親應該要了解的,這些與智力都無關,但是與教養卻息息相關,因此父母的責任不可謂不大。     準備期4~9m 牙牙學語期 單字期9m~1.5y   雙字期1.5~2y 稱呼期=電報語 造句期=文法期 2~3.5y 發音練習 1y:語言式語詞 1~1.5y:start真正語言 (語言關鍵期)   N→V、Adj. 代名詞 by發出聲音get注意   疊字 by聲音命名(汪汪→狗)   過度類化現象 字彙量迅速增加 問東問西 語句不完整 只用需要の字詞 語言有變化 use複雜語句 learn成人文法      陳嘉陽 第3版 Vygotsky認為當兒童出現自我中心語言除了是情緒的表達與放鬆外,在認知上也具有自我指導的功能,這是Vygotsky 認為私語最重要的功能。當幼兒試著去瞭解情境、發現解決問題或計劃一個新活動時,兒童會使用私語,有時私語甚至會改變活動的進行,顯示私語不只是反映思考,而且主動幫助思考,並促成心智結構的改變。也就是說,當兒童開始有效運用語言的計劃性功能時,思考結構便受到了改造。Vygotsky曾在《思考與語言》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哪裡有鉛筆?我需要一枝藍色的鉛筆。沒關係,我可以用紅色的筆畫然後用水弄濕; 它這樣就會變黑並且看起來像藍的。」 Vygotsky將語言和思考發展的關係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 (1)自然或前心智階段(the natural or preintellectual) (2)質樸的心理階段(naïve psychology) (3)自我中心語言階段(egocentric speech):利用外在的符號和運思解決內在問題的階段 (4)內部成長(ingrowth) 的階段。   第三階段是指幼兒藉助身體器官或其他方式來幫助運思,所以私語所扮演的角色如同是在利用外在符號來解決內在問題,可以說是放聲思考的表現。也就是說當幼兒還不能使用內在符號去思考解決問題時,就會出現利用外在的符號,來幫助解決問題,所以私語是一種外在思考的工具。 Vygotsky認為私語是界於社會性語言到內在語言之間,屬於一個轉換階段。學齡前的幼兒多使用私語,以「放聲思考」的方式來幫助解決問題,學齡階段的幼兒的私語現象會有突然減少的現象,轉為使用「內在語言」來代替, 以無聲思考的方式來幫助解決問題;不過特別注意的是Vygotsky 認為私語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轉換成內在語言,Vygotsky認為私語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呈倒U 型曲線,當私語開始從社會性語言漸漸功能分化出來之後, 趨勢呈現上升發展,大約在2 到4 歲;而當私語逐漸內化時,則趨勢呈現衰退現象,大約在4 歲以後,所以在3 到7 歲左右會有完整的曲線趨勢存在 (C)私語是有意義的私語在幼兒發展上的意義  Vygotsky 認為當兒童出現自我中心語言除了是情緒的表達與放鬆外,在認知上也具有自我指導的功能,這是 Vygotsky 認為私語最重要的功能。當幼兒試著去瞭解情境、發現解決問題或計劃一個新活動時,兒童會使用私語,有時私語甚至會改變活動的進行,顯示私語不只是反映思考,而且主動幫助思考,並促成心智結構的改變。也就是說,當兒童開始有效運用語言的計劃性功能時,思考結構便受到了改造(吳幸誼譯,1994)。Vygotsky 曾在《思考與語言》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哪裡有鉛筆?我需要一枝藍色的鉛筆。沒關係,我可以用紅色的筆畫然後用水弄濕;它這樣就會變黑並且看起來像藍的。」(Bodrova and Leng, 1996)。  資料來源:屏東師院學報第二十期 頁 251-276 幼兒私語發展之個案研究高 忠 增ord.npue.edu.tw/ezcatfiles/b008/img/img/1300/E20-8.pdf   Piaget 將自我中心語言分成三類: 1.反複詞(repetition):係指幼兒說話時一再複述已學過的字詞 ,幼兒說出重複的話語純粹為了感受說話的愉悅,並不是想和他人溝通,有時說出的話也無意義,如嬰孩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就有許多重複性的自語。 2.獨白(monologue):獨白指的是對自己說話,在行動的過程 中,以口語來協助行動,如同他放聲思考一般,而不是要向他人表白。Piaget 認為在兒童時期話語與動作的關係相當密切,尤其是幼兒獨自一個人時,在他們動作的同時,也會伴隨著說話,也就是說在他們遊戲或行動時,兒童會發出話語與聲音,這些獨白就成為了伴隨物,如「我要來玩車車⋯」、「這是我的玩具,⋯」。 3.雙頻或集體性獨白(dual or collective monologue):雙頻是指幼兒在活動時,能隨時轉換說話對象,有時跟自己說話,有時轉而跟他人說話;集體性獨白是指兒童在工作或活動時,雖有他人的出現,但是他人並不被期待參與和了解,他們說話彼此沒有交集,也不回應他人的話。如兩、三位幼兒在一同玩玩具時,他們不在乎自己的表述是否為他人所了解, 有各說各話的味道。 全語言又稱整體語言,嚴格來說,它不是一種教學法,它是一種觀念、一種態度、也是一套有關幼兒如何學習的信念。全語言教學觀無論在理論上或實物操作上,都有很紮實的學理基礎,這些支持的理論來自於語言學、語言發展、社會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全語言教學觀是一種逐漸發展,自然累積的教學觀念,而且它也不是單純的根據某一家的學說而成的,是綜合各相關領域多年的研究成果,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完整的教學觀。 全語言教學觀的實施是全面性的,而不是一星期幾天,或一天中的某一個時段實施。全語言教學觀的實施應該是全面性的,而不是一星期幾天,或一天中的某一個時段實施。全語言教學觀的實施應該是溶入幼兒生活當中,不管是教室每天要進行的課程,學校每天例行的活動,或是在家庭中的親子互動,都應該是以全語言的理念進行。這種全方位整體性的學習觀念,無法拘限於某一本書或某一系列的閱讀,它也不是一套教材,更不是注重讀寫技巧教學法。 全語言教學觀對「閱讀預備度 (Reading Readiness)」的觀點,也不同於傳統的語文教學法。對於幼兒的閱讀預備度,傳統的觀念較強調技巧取向 (skill-based)的能力發展,偏向幼兒發音、注音符號、國字、語法等的熟練度和正確度。而全語言教學觀則以理解取向 (comprehension) 來解讀幼兒的閱讀預備度,學習活動強調幫助幼兒與故事內容互動,進而理解語言的溝通功能,而不是語言技巧的學習和練習。這種由整體到局部的語言學習,是建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主張幼兒是藉由主動參與閱讀及寫作的具體實境,透過與語言互動自然發展出讀寫的能力。   我覺得這一題要從兩個角度來解,第一即是從行為學派到認知學派的理論發展;第二是從題幹本身來看。           語言的學習最早是由行為學派,以古典制約學派來說,拿給幼兒玩偶,口說娃娃,幼兒之後就學會說娃娃,強調刺激與反應的連結。隨後認知學派,對行為學派的說法存質疑,強調語言學習的主動性,被動學習詞語並不是有意義的學習,認知學派認為幼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透過日常生活中提供幼兒思考問題的機會,讓幼兒建構知識進而學習語言,於是,認知學派較具主動性的說法,取代了行為學派制約性的說法。 第二點,從題幹本身來說,媽媽是先運用摸冰水,讓孩子有實際的生活體驗,建構出對冰水的感覺後,學習『冰冰』這個詞彙,雖然含有模仿及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可是重點是在摸冰水這個生活中的體驗,意即是在強調認知學派中語言的學習,藉由與新舊經驗結合形成自己的內見及理解,進而學到『冰冰』這個詞彙。另外第一句即強調孩子是在一歲半到兩歲的年齡層,不就是在皮亞杰發展理論中的感覺動作期。(題目繞個彎在說皮亞杰認知發展中感覺動作期的孩子學習模式) 所以綜合第一及第二點看法,認知學派才是正解。 4‧文法期: 兩歲到兩歲半,幼兒開始注意文法,可清晰、正確地說出一完整的句子;約在兩歲半時,幼兒己開始有人稱的觀念,會使用『你、我、他』,開始意識到自我,發現自已與自已的世界是相對立。及有客觀的存在,此外,幼兒己能瞭解聲音所代表的意義。 5‧複句期(好問期): 兩歲半到三歲半,此期幼兒逐漸多使用複句,雖然使用時常出現遺漏關係詞的現象,但這現象會逐漸有改善;三歲期間,幼兒的字可以高速增長,以長串的字組成句子,並能正確的文法表達。而這時期的幼兒還有一特徵,就是喜歡發問,故這時聊又稱『好問期』,這時期可是定幼兒將來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有效的加以輔導,以滿足其求知欲及語言發展。 6‧完成時期: 四歲至六歲,幼兒的語言已能掌握完整的語言運用能力(包括發音和文法),並由好奇的發問與學習新詞而逐漸演變至追求語句的內容和求知,所以,常會問〝為什麼﹖〞〝誰說的﹖〞,〝什麼時候去?〞。至六歲,幼兒已可以說流利、準確的語言。 杭士基(Avram Noam Chomsky)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其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的重要貢獻 語言學習天賦論 全球性的語言共通性:世界上所有兒童學習母語,都是以相同的順序、速度及階段來學習 《句法結構》是杭士基介紹轉換生成語法的《語言學理論的邏輯結構》一書的精華版。這一理論認為說話的方式(詞序)遵循一定的句法,這種句法是以形式的語法為特徵的,具體而言就是一種不受語境影響並帶有轉換生成規則的語法,兒童被假定為天生具有適用於所有人類語言的基本語法結構的知識,這種與生俱來的知識通常被稱作普遍語法 普遍語法是一種遺傳規定下來的屬性(genetically endowed property),是語言獲得之前人腦呈現的先天的初始狀態,也叫語言獲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天賦論的教育意義:因LAD的存在,只要提供適當的刺激,幼兒能自動將語言訊息處理內話而學會,並能創新造句 (二)自我中心語言分類: 1.反複詞(repetition):係指幼兒說話時一再複述已學過的字詞 ,幼兒說出重複的話語純粹為了感受說話的愉悅,並不是想和他人溝通,有時說出的話也無意義,如嬰孩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就有許多重複性的自語。 2.獨白(monologue):獨白指的是對自己說話,在行動的過程 中,以口語來協助行動,如同他放聲思考一般,而不是要向他人表白。Piaget認為在兒童時期話語與動作的關係相當密切,尤其是幼兒獨自一個人時,在他們動作的同時,也會伴隨著說話,也就是說在他們遊戲或行動時,兒童會發出話語與聲音,這些獨白就成為了伴隨物,如「我要來玩車車⋯」、「這是我的玩具,⋯」。 3.雙頻或集體性獨白(dual or collective monologue):雙頻是指幼兒在活動時,能隨時轉換說話對象,有時跟自己說話,有時轉而跟他人說話;集體性獨白是指兒童在工作或活動時,雖有他人的出現,但是他人並不被期待參與和了解,他們說話彼此沒有交集,也不回應他人的話。如兩、三位幼兒在一同玩玩具時,他們不在乎自己的表述是否為他人所了解, 有各說各話的味道。 Vygotsky在《思考和語言》一書中,提到語言和思考的關係,主張語言和思考有不同的起源。 在語言發展方面有前心智(preintellectual)階段,像是孩子的哭、牙牙學語、甚至是第一個字的出現,這些行為表現主要是情緒的反應,具有初步回應他人的社會功能,屬於與思維發展沒有關係的階段,這些初期的智力反應並不依賴於語言,但它具有意識或目的;在思考發展方面,有前語言階(prelinguistic), 此時以動作來表現思考,和動物的方式類似。故從起源來看,基本上在到達某個時候之前,語言和思考有不同的發展,彼此獨立。 大約在兩歲左右,思考和語言的發展開 始結合在一起,此時語言可以幫助幼兒控制自己的思考與行為,而詞彙的學習亦影響幼兒的分類系統與概念系統。 因此,兒童能將其所想要的以語言來表達,如斯恩特(M.Stern)所言「兒童有了他一生最偉大的發現」。是以,語言和思考的關係是互動的,在思考和語言相遇後,兩者會不斷地起交互作用,不只思考會影響語言發展,語言的發展也影響到他的思考。 其中第三階段是指幼兒藉助身體器官或其他方式來幫助運思,所以私語所扮演的角色如同是在利用外在符號來解決內在問題,可以說是放聲思考的表現。也就是說當幼兒還不能使用內在符號去思考解決問題時,就會出現利用外在的符號,來幫助解決問題,所以私語是一種外在思考的工具。 Vygotsky認為私語是界於社會性語言到內在語言之間,屬於一個轉換階段。學齡前的幼兒多使用私語,以「放聲思考」的方式來幫助解決問題,學齡階段的幼兒的私語現象會有突然減少的現象,轉為使用「內在語言」來代替, 以無聲思考的方式來幫助解決問題;不過特別注意的是Vygotsky 認為私語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轉換成內在語言,Vygotsky認為私語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呈倒U 型曲線,當私語開始從社會性語言漸漸功能分化出來之後, 趨勢呈現上升發展,大約在2 到4 歲;而當私語逐漸內化時,則趨勢呈現衰退現象,大約在4 歲以後,所以在3 到7 歲左右會有完整的曲線趨勢存在。 皮亞傑將語言區分為自我中心語言及社會化語言二種。 「自我中心語言」:指幼兒只為自己想說話而說話,及能得到快樂,並不在乎有沒有人聽。其特徵為: 1.話語中以第一人「我」及「我的」等代名詞為最多。 2.反覆語:嬰幼兒常將所聽到的語言一再的重複,如聽到時鐘「答答」,也跟著模仿「da da」的聲音,甚至當作語言遊戲自娛。 3.獨語:幼兒常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話給自己聽。 4.集體的獨語:即使在團體中,幼兒仍自顧自的說話,並不期待他人的回應。   「社會性語言」:幼兒漸長,社會化使幼兒已能真正的與聽話者對話,且能考慮到他人的觀點和反應。其特徵為: 1.適應性的述說:此其幼兒企圖影響聽話者來聽他說話。 2.批評或指責:幼兒已能用語言來批評或指責他人缺點或過失。 3.命令或講求:幼兒以會用命令或講求口吻與他人互動。 4.質問:幼兒所發出的問題,幾乎都是想要獲得他人解答的。 5.問話或答話:幼兒已會回答他人的問題。 Vygotsky認為當兒童出現自我中心語言除了是情緒的表達與放鬆外,在認知上也具有自我指導的功能,這是Vygotsky 認為私語最重要的功能。當幼兒試著去瞭解情境、發現解決問題或計劃一個新活動時,兒童會使用私語,有時私語甚至會改變活動的進行,顯示私語不只是反映思考,而且主動幫助思考,並促成心智結構的改變。也就是說,當兒童開始有效運用語言的計劃性功能時,思考結構便受到了改造。Vygotsky曾在《思考與語言》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哪裡有鉛筆?我需要一枝藍色的鉛筆。沒關係,我可以用紅色的筆畫然後用水弄濕; 它這樣就會變黑並且看起來像藍的。」 Vygotsky將語言和思考發展的關係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 (1)自然或前心智階段(the natural or preintellectual) (2)質樸的心理階段(naïve psychology) (3)自我中心語言階段(egocentric speech):利用外在的符號和運思解決內在問題的階段 (4)內部成長(ingrowth) 的階段。 維高斯基的名著《思想與語言》,將語言和思想的關係分三階段:   1.思想與語言獨立期:嬰兒建立了一些概念,但既無語言表達概念,也聽不懂他人表達這些概念的語言。   2.語言影響思想:到了兩歲,私我語言(自我中心語言)幫助幼兒控制自己的思考和行為。   3.語言與思想融合:最後融合在一起達到純意(內在語言)的境界,一般人的思想很難脫離語言,尤其是表達意願                                        和想法時。 (一)語音       語音是用在口說語言之聲音的基本單位,聲音是語言最原始的訊號,聲音的功能是傳意。         八至十二個月大時,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在幼兒自出生至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之前的這段期間,通常稱之為「前語言期」(prelinguistic   (二)語法(句法)      語法的產生可分成三個階段:      1.單詞句:幼兒在一歲左右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詞,       即每次說話只說一個詞。但是單詞句期的幼兒,實       際尚未發展關於句法和語意的知識,常只是籠統地       用單詞去反應眼前的整個情境。      2.雙詞句:幼兒約從一歲半開始出現由雙詞或三詞組       合成的語句。超過單詞的語句才有組織,因此雙詞       句是造句法的開始,合法的語句是指幼兒想要表達       的意思與他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的語句是一致的。      3.多詞句:幼兒開始出現雙詞句以後,其語言的詞彙       漸漸增多,句子也漸漸增長,也開始能正確使用母       語中直述句的基本句型。 (三)語意    幼兒的語意發展,常出現語意的過度延伸(overextension)現象,即傾向於使用相當特定的字指稱廣泛的各種物體、動作、或事件。幼兒也會出現語意延伸不足(underext-ension)的現象,即傾向於使用一般的字指稱較小範圍的物體、動作、或事件,經歷這樣一系列的階段:    1.延伸不足    2.似手適當的使用    3.過度延伸    4.正確的使用   (四)語用        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有效和適當地使用語言的原則。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其溝通過程涉及交談雙方的說話技能以及說話時的特定情境。有效的溝通須同時包括了說、聽、和社會性的技能。語言發展過程中,不僅須要學習對聽者說「什麼」,也須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說,藉以達成有效溝通的目的。           (一) 準備期/先聲期       (約在1歲前)                       哭 → 喃語(3個月)→ 牙牙語(6個月)             咕咕期(約1個月) → 呀語期(約3個月) → 回響期(約10個月)   (二)單字句期          (1~1歲半)→真正語言的開始          ◎特徵:通常是疊詞             例:「媽媽」→告訴媽媽我肚子餓了                    「汪汪」→代表狗                    「尿尿」...等 (三)雙字句期/電報式語言/稱呼期(1歲半~2歲)    ◎特徵:    1. 名詞或主詞+動詞→句子     例:「媽媽!玩」                  「媽媽!球」            2. 疑問句產生。例:「狗狗?」      3. 遵循簡單指示或命令做動作           4.語彙快速擴增,而語意上會有過度延伸及延伸不足的問題   (四)文法期           (2~2歲半)           ◎特徵:               1. 學習成人文法:學習中會取捨並建構各種暫時性文法。               2. 開始學會代名詞(你、我、他)與使用比較級之形容詞 (五)複句期/好問期       (2歲半~3歲)            ◎特徵: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關連的句子。                1. 平行句(聯合複句)→ 複句(主從複句)                     例:「他可以拿,我也可以拿」→「可是我一拿,他就生氣了」                2. 常會問「為什麼?」     3. 說話反映思考歷程。 語言發展歷程 在認知發展方面,Piaget採取「自然決定論」的生物學觀點,強調「智力即在於適應」,個體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他主張個體是先從個人到社會的發展方向,並且呈現階段性的發展,所以幼兒一開始所發出的反複詞、獨語和集體性獨語等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語言,到了具體運思期後,兒童發展出傳遞訊息、要求、命令、發問、回答等等具有溝通性的社會化語言,此時的自我中心語言也就隨之消失。 Vygotsky 則從文化歷史的觀點來看發展,重視整體社會文化的脈絡,認為個體應從社會往個人的發展方向。Vygotsky曾說:在兒童文化的發展上,每一個功能都是出現兩次:首次出現在社會層面,後來出現在個人層面; 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interpersonal),然後是在兒童個體內部的(intrapersonal) 。這個觀念同樣適用於主動注意(voluntaryattention)、邏輯記憶(logical memory), 和概念的形成。所有更高功能都是始於人際關係的真正關係上。 所以Vygotsky認為幼兒最早的語言基本上是社會性的,但到了某個階段時,也就是年紀較大時,它會分化為對自己說的私語和用來與他人溝通的語言。因此,當兒童將社會性的行為形式轉到個人的內部心理功能方面,像和其他人交談一樣開始跟自己交談時,自我中心語言發生了,隨著兒童的發展,自我中心語言又逐步轉化為內在語言。 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上,所以兩者剛好是相反的途徑,Piaget是主張從個人到社會,而Vygotsky 則主張從社會到個人,因此,自我中心語言就具有不同的意義。Vygotsky 以為幼兒自己用來與他人溝通的方式發展成導引自己的行為方式,也就是將社會性話語轉向內在,這種主張明顯與Piaget不同。 Vygotsky定義「私語(private speech)」:兒童對自己說的語言; 工作越複雜,私語越多  Zivin  (  1979)  指出維果斯基派典(Vygotsky  paradigm)的學者認為 語言有兩種功能,分別為「公眾語」( public speech)  和「私語」( private speech )  兩種( Bodrova and Leng, 1996)。這派學者認為公眾語是他人 導向,具有社會和溝通功能,也就是皮亞傑所稱的社會性語言;而私 語是一種自我導向的語言,係指幼兒在獨處或者有他人在場時,會發 出一串跟自己說的話語,這些話語是可以聽得見的(  audible)  但不是 為了跟別人做溝通之用,具有自我調控的功能(  Bodrova  and  Leng, 1996)。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自我中心語言情緒本質反應強度趨避性反應閥堅持性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