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彰化早期開墾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墾荒時期 彰化市早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群巴布薩族的活動區域,分屬半線社、柴坑仔社及阿束社,古地名「半線」係採自平埔族「半線社」的語音翻譯[1]。荷西時期,此地隸屬瓦布蘭行政區,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北部評議會管轄[5]。到了明鄭時期(1661年),鄭成功在台實施郡縣制,當時此地隸屬天興縣[6]。1666年,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進駐,行屯田制,以此地作為鎮壓平埔族斗尾龍岸社(今大甲溪北[7])及沙轆社(今台中縣沙鹿鎮)武力抗爭的根據地[8],為漢人移民打下開墾基礎。1683年,施琅攻台,明正朔亡,台灣進入清領時期,全台設一府三縣,此地隸屬諸羅縣管轄[6]。 道光時期的彰化縣城 漢人較具規模的屯墾始於1684年之後[9],相繼有福建人施世榜、吳洛、台南人楊志申等,大事招徠閩粵移民,以此地為中心向四周墾荒鑿圳,原有的平埔族部落遂逐漸被漢人移民所融合[10]。十年後(1694年),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庄」,隨著水利灌溉系統的完成,入墾人口陸續增加,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纂修的《諸羅縣志》裡加列半線庄內有一「半線街」,分東南西北四條街道,說明此地已經開始具有商業機能[9]。 [编辑]彰化設縣 1721年,鳳山知府代理知縣王珍之子濫用職權橫徵暴斂,激起民變,公推朱一貴為盟主,反清復明,攻佔臺灣府城(今台南市),後因內部閩粵內鬨,兩月後即遭清軍勦滅。因此,清廷為鞏固統治,於1723年劃大甲溪以南、虎尾溪以北的土地為「彰化縣」,據福建巡撫王紹蘭的《彰化縣城碑記》[11],「彰化」兩字為「顯彰皇化」之意[12][13]。縣治所在地半線街改名「彰化街」,隸屬於彰化縣半線堡[1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B0%E5%8C%96%E5%B8%82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半線彰化劉國軒吳洛大甲溪巴布薩族彰化縣施世榜朱一貴楊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