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操作制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 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1]。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依據行為論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而發展出來的教學法有多種,有些甚至與認知論的學習原理相結合,而成為認知-行為的教學法或輔導技術,例如發現式編序教學(discovery programs)和認知行為改變技術。以下簡介較為基本而常見的三種教學法: 1.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PI)2.Keller個人化教學(Kellers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PSI)3.Bloom的精熟學習(Blooms mastery learning)。 這些教學應用到的操作制約學習原理有:連續漸進制約(行為塑造)、立即增強、連續增強、辨別、消弱等。在編製教材時,老師對其所任教的科目,經由「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分析出學生最後要學到的知識是什麼(學習目標),再由這一最後的學習目標往前分析,一直分析到最開始必須要具備的知識(起點行為),而編訂出編序教材。 教學時就是由這一步最簡單、最容易、最淺顯、最基礎的開始教起。學生對於這一步知識必定一學就會(立即增強),而這一步又是下一步的基礎,這一步學會,下一步也必定學會(連續增強),如此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到最後必定能教會預定要學會的知識(行為塑造、連續漸進制約)。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正確答案會因受到增強而固定,錯誤答案未受到增強而消弱,學生因而學會辨識正誤而得到學習效果。這種學習歷程涵蓋了Skinner操作制約學習的由易而難、由簡而繁、由淺而深、漸進制約、立即增強、連續增強,以及消弱、辨識等等的學習原理。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q=cache:SoZfQqJ_YnAJ:teaedu.smvhs.kh.edu.tw/data/user/a0705/files/201209061839080.docx+&hl=zh-TW&gl=tw&pid=bl&srcid=ADGEESiefJqfPqCuBbICsrOxNd-3nJN0xAiZaiqJv6CFq_bN-NOmM4agbDmZtpzfzBhh_Zxi9ofeeHqxquTMftbZj595ZqVFFF3wpEi1ZOjZfKGIfrTydFmNOHg3_tiGDcroqqT1OydB&sig=AHIEtbS3vdrze1PavMo66AKTpWtUJqpw-A 這邊很容易產生迷思概念,因為skinner的老鼠試驗提到老鼠發現食物,然後......。所以會讓人誤以為這跟發現學習有關,所以不少人選發現學習論。 但是發現學習論的重點在於(一)學生能主動學習,能以自身的認知方式,與環境互動,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學生本身是主動的,透過「發現」的教學策略,學生獲得興趣(自我回饋),更能主動的學習。 所以與操作制約是不同的!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 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1]。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 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操作制約的相關應用-增強、懲罰與消弱 增強(reinforcement)和懲罰(punishment)兩種刺激是操作制約的核心思想,另外消弱(extinction)指的是沒有產生作用的刺激。 增強、懲罰或是消弱不但能夠使用在實驗室中,也能夠用來形容包括人類以外其他動物的自然環境。 增強 - 指使反應行為出現頻率增加。 懲罰 - 指目的是抑制行為出現頻率的刺激。 消弱 - 指生物個體對某刺激沒有產生厭惡也沒有喜愛,但會使行為出現頻率減少。 正向(positive)與負向(negative)在操作制約理論中則是代表增加與減少之意。正向指在生物個體境所處環境增加刺激並產生反應;負向指在生物個體所處環境減少刺激並產生反應。並由此導出4種操作制約分類如下: 正向增強 - 在進行某個行為之後,增加對象喜愛的(通常是愉快的)刺激,並使該行為的出現頻率增加。在斯金納的實驗中,以食物或糖水做為刺激,經由老鼠按下槓桿的行為來供給食物和糖水,造成老鼠按下槓桿的頻率增加。 負向增強 - 在進行某個行為之後,減少對象厭惡的(通常是不愉快的)刺激,並使該行為的出現頻率增加。在斯金納的實驗中,以噪音作為刺激,經由老鼠按下槓桿的行為來停止噪音,造成老鼠按下槓桿的頻率增加。 正向懲罰 - 在進行某個行為之後,增加對象厭惡的刺激,並使該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例如在某個行為之後,以電擊或噪音作為刺激,造成該行為出現頻率減少。又稱為第一型懲罰。 負向懲罰- 在進行某個行為之後,減少對象喜愛的刺激,並使該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例如在小孩進行某個行為之後,以拿走小孩的玩具作為刺激,造成小孩進行該行為的頻率減少。又稱為第二型懲罰 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 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1]。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一)意義:從個體自發的反應中,選擇某一反應出現後給予增強刺激,使該反應經由後效強化而固定學習,此為刺激反應聯結(S-R聯結)的學習。  (二)理論發展:  1.嘗試錯誤學習 (1)代表人物:桑代克(E. L. Throndike)。 (2)實驗依據:飢餓貓的迷籠實驗。 (3)學習三定律: ※效果率:刺激與反應之聯結,因反應之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效果而定。 ※練習率:刺激與反應間之聯結,隨練習次數的多寡而分強弱。  ※準備率:刺激與反應之聯結,隨個體的身心準備狀態而異。 2.操作制約:又稱工具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1)代表人物:史金納(B. F. Skinner)。 (2)實驗依據:史金納箱的大白鼠壓桿實驗。    ◎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 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 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 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 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 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 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 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 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B)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被稱為工具制約或工具學習。操作制約與古典制約有所不同,操作制約的作用對象,是個體原來就已經自願進行的行為;而古典制約則是使個體產生非自願反應的作用。   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是愛德華·桑代克(1874-1949),桑代克觀察他的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的行為。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從箱子裡逃出。有了經驗之後,無效的行為出現頻率逐漸減少,而成功的行為出現頻率則逐漸增加,此外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釋,成功的行為產生滿足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經由經驗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為的出現增加。失敗的行為則產生厭惡結果,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敗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簡單的說,某些結果能夠增強行為,而某些結果能夠減弱行為。斯金納(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user-100001848649037.htm#ixzz1msmNZIeC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概念:探討人、環境、刺激相互之間的關係以解釋人的學習行為。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是由辨別刺激、自發反應、增強刺激等三個要素組成的。在這個歷程中,個體的反應(R)與環境刺激(SD)原來是不相干的獨立事件,它們之間的連繫完全建立在後來所呈現的增強刺激(Srein)上。  增強原理【行為改變技術】 1.獎勵的應用 增強物: 口頭的稱讚。 微笑或示意點頭。 給予特殊待遇,如特別座或看電影。 給與加分。 給「笑臉貼紙」。 給獎狀或獎品,如品學兼優或全勤獎。 2.懲罰的應用 體罰、訓斥。責罵或隔離(time out)。 3.代幣制(token economy system)   操作制約理論之運用     1、在積極增強上,可分為增強與代幣制兩種方式     (1)增 強:良好行為之發生,給予獎賞,增強良好行為之出現率。     (2)代幣制:代幣為制約增強物(如:點卷),能夠累積並兌換其他增強物。            ex: 在幼稚園中,經常使用累積貼紙20張,可以換黏黏手玩具一個。   2、負增強:任何一種刺激,個體表現反應後消失,對反應產生強化作用。        ex: 小明討厭洗碗,因此當他成績進步10分,就可以不用洗碗。   3、消 弱:建立良好行為,不好行為出現,不予以增強,行為出現機率降低,最後消失。        ex: 小朋友愛打小報告之行為,當孩子出現愛打小報告之行為時,老師漠視之,      孩子久了就會發現不是只有打小報告時,老師才會注意他,愛打小報告出現      機率就會降低。   4、懲 罰:表現不良行為,施予厭惡刺激叫作懲罰。例如:小孩不乖,打罵他。 史金納(S.F. Skinner)有個著名的實驗,創造了他所謂的「迷信」鴿子。這項實驗涉及定時餵鴿子;在史金納的多項實驗中,會獎勵鴿子的特定行為,藉由這些強化 (enforcement),他的鴿子會玩乒乓球,甚至俯衝投彈。但在「迷信實驗」中,史金納只是單純餵鴿子,而不試圖藉此強化任何特定行為。事實上,他 「按時餵食,不管鴿子有任何行為。」 實驗結果創造了他所謂的「迷信」鴿子。雖然食物定時出現,鴿子仍試圖理解前因後果(當然,牠們不是真的試圖理解因果;鴿子腦很小,腦皮質更小)。但牠們確實改變了行為,而且改變方向似乎頗為理性。鴿子往往會複製自己在食物出現前的程序。史金納寫道: 有隻鴿子習慣逆時針方向繞著籠子轉,在兩次強化(餵食)之間轉兩到三圈。另一隻鴿子重複用頭去頂籠子上方。第三隻養成一種「猛抬頭」的反應,好像要用牠的頭重複抬起一根隱形桿子。還有兩隻鳥發展出一種搖擺動作,頭向前伸,身子先急速從右轉到左,再以較慢動作轉回來。 這些鴿子有典型的「刺激反應」(stimulus response)。牠們複製導致善果的行為,避免導致惡果的行為。實際結果頗為奇妙,每隻鴿子發展出自己的迷信行為。這些迷信鴿子很瘋狂,因為牠們最後得到的結果並未受到牠們的行為影響,但這些小腦袋動物仍然在實驗的瘋狂世界中尋找模式。史金納教授下了結論: 這項實驗可以說明了有迷信的存在。鴿子表現得好像牠的行為與食物的出現有因果關係,雖然這種關係並不存在。 人 類肯定比鴿子聰明多了?是的,就我們有很大的前額葉皮質區而言,確實比鴿子聰明得多。但除了前額葉皮質區,理性思考在蜥蜴腦並不發達。人類腦部構造和其他 動物腦部同源部分差不多,當中甚至有些可能被我們稱為相當原始的動物。在人類決策過程中,蜥蜴腦是個活躍的參與者,儘管通常很沈默。 _/_/_/_/_/ 史金納(S.F. Skinner)以操作條件反射和強化等心理學成果聞名於世。 作為徹底的行為主義者,他認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都是經強化形成的操作條件反射,包括迷信。 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迷信是因為他們相信或推測迷信行為和某些強化的結果之間存在聯繫,雖然實際上兩者並不相關。人們相信這種聯繫是因為該行為曾經被偶然地強化了一次、兩次或者幾次。史金納稱之為非關聯性強化。這種強化與特定行為並不一一對應,但人們卻相信這種因果關係確實存在。 為 了證明自己的推論,史金納進行了嚴謹而細緻的研究。研究採用的被試是8只鴿子。他首先連續幾天喂這些鴿子少於它們正常進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測試時它們處於 饑餓狀態,由此增強尋找食物的動機,同時增加強化的效果。然後,他把鴿子放進一隻箱子(心理學史上著名的史金納箱)。箱子裏有食物分發器,而且食物分發器 被設定為每隔15秒便自動放出食物,也就是說,不管鴿子做了什麼,每隔15秒它都將獲得一份食物,或曰獎賞,即強化。 之後,他讓每只鴿子每天都在實驗箱裏待幾分鐘,對其行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會由兩個獨立的觀測者(避免人為主觀誤差)來觀測記錄鴿子的行為表現,尤其是兩次食物放出期間的行為表現。 最 後,史金納歸納分析了這些記錄。他發現,鴿子們在食物發出之前的時間裏,出現了一些古怪的行為,並由於食物的出現而被固著下來。有的鴿子在箱子中逆時針轉 圈,有的鴿子反復地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還有的鴿子的頭和身體呈現出一種鐘擺似的動作,它們頭部前伸,並且從右到左大幅度地搖擺。鴿子們表現得這 些行為好象會產生食物一樣。也就是說,它們變的迷信了,迷信這些動作會給它們帶來食物。 隨後,史金納選了那只搖頭的鴿子繼續實驗。他把兩次投放食物的時間間隔慢慢拉長到1分鐘。這時,他發現,鴿子表現得更加精力充沛。在兩次強化間的1分鐘內,這只鴿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種舞蹈,他稱之為“鴿子食物舞”,那是一種典型的迷信行為。   最後,實驗要消除鴿子的這種迷信行為。這意味著在測試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強化不能再出現。這樣,迷信行為就會逐漸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讓人驚奇的是,這只“跳舞”的鴿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這種反應次數竟超過了1萬次。 史 金納由此認為,這一實驗證明了一種迷信。鴿子行為的依據是行為和食物間的因果聯繫,雖然這種聯繫實際上並不存在。在解釋這個結果時,斯金納還舉了打保齡球 的例子,因為他發現有些打保齡球的人扔出球後,球在球道上滾動時他還在轉動胳膊,似乎這可以控制球,但是,這些動作並不真能對沿著球道滾動的球起作用。   不 過,史金納補充說,打保齡球的人轉動手臂與球的運動方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也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是,當球離開擲球者的手之後,擲球者的行為雖然對球沒有 影響,但球的運動卻對擲球者有反作用。換句話說,有時候球可能碰巧沿著擲球者身體移動的方向運動,球的運動及其全中或補中的結果偶然強化了擲球者的轉臂行 為,使擲球者相信他的轉臂是有用的,從而使這種迷信得以保持。 �X�B: 迷信的鴿子 - Chaohsien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wu246/3008559#ixzz2PfvWox9Y   消弱:針對無傷害性,只為博取注意力的行為問題,宜採取忽視、不理會的處理方式。例如:忽略孩子在課堂上刻意扮鬼臉的行為。   隔離:隔離策略宜謹慎使用,並可配合使用其他增強策略。方法如下:   ●非排除的隔離:撤銷個體所有正在進行的活動或使用材料,剝奪所有人對個體的注意,但仍讓他留在原來的環境中。例如:學生在桌面亂塗鴉時,將他的色筆沒收。   ●排除的隔離:將個體從有增強物的環境,移到無增強物的環境。例如:學生亂塗桌面時,先將他帶離至輔導室。   ●自願的隔離:當學生有被激怒的前兆,可允許他先離開團體,直到平靜下來再回到團隊,但需有人在其他區域監控他的行為。例如:打躲避球發生爭執,學生作勢打人時,請他先到場外,或到有其他教師帶領班級活動的範圍區冷靜。 反應代價:指當目標行為發生後,剝奪一定數量的增強物,以減少未來發生的可能性。例如:扣獎卡。 過度矯正:正面練習的過度矯正是要求個體反覆從事與目標行為相似,但正面的行為。例如:小華愛講話,可以請他朗讀課文。 恢復原狀的過度矯正:個體的行為如果破壞了環境,他不但要恢復原狀,而且要加倍改進這個環境。例如:小明亂丟垃圾,請他將教室環境打掃乾淨。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操作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