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導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     個體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 (一)     嬰兒期(從出生到兩歲)發展 身體動作發展 1.    身體與動作發展隨神經順序而有先後之分,先頭部後軀幹,由軀幹而後四肢,由大肌肉到小肌肉。(整體到部分)。 2.    嬰兒站立及行走的動作發展順序:扶物站立,扶持站立,單獨站立,踏步動作。 3.   嬰兒的身體動作發展隨成熟而日益複雜。 感覺與知覺發展 1.    視覺:嬰兒自出生後,就有視覺反映,但明視距離與視敏度都小於成人。 2.    聽覺:嬰兒自出生後,聽覺已接近成人。 3.    莫落反射: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當變換位置換姿勢時,會出現迅速向外伸張和呼吸急促,然後恢復擁抱壯。 4.    嬰兒可以辨別聲音特徵,並對甜度反應特別強烈。 認知發展 1.    嬰兒主要是靠感覺與動作來接收周圍環境的刺激。 2.    感覺動作期可分六個階段: (1).反射性動作期:0-1個月,靠反射性動作了解周遭環境。 (2).第一循環反應:1-4個月,持續表現無目的的重複性行為。 (3).第二循環反應:4-8個月,持續表現有目的的重複性行為。 (4).物體恆存期:8-12個月,具備物體恆存概念。 (5).第三循環反應:12-18個月,嬰兒可以結合不同基模,表現具活動目的之行為。 (6).表徵期:18-24個月,可以用簡單的抽象符號,代表具體事物。   (二)     兒童期(2至12歲)發展 身體動作發展 1.    與嬰兒期相比,頭部及軀幹所站全身比例變小,下肢所站全身比例變大。 2.    肌肉發展由大肌肉到小肌肉,對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加。 3.    兒童的爬,走等動作的發展與年齡有關的順序出現,這乃是受成熟所影響。 4.    兒童身體發展先頭到腳,先中軸後邊緣稱為發展原則的連續性。 認知發展 1.    透過口語,閱讀,書寫等動作來進行語言發展。 2.    前運思期: (1)  對於事物的認知判斷,尚不能按照邏輯思維推理。 (2)  具象徵作用的心理傾向,例如:使用語言以及虛構遊戲。 (3)  具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徵,只能從自己的觀點去認知外在事物。 3.    具體運思期: (1)  兒童雖能進行邏輯推理,但只能以具體實物作為根據。 (2)  具分類,序列,守恆與可逆性等心理特徵。 情緒發展 1.    發展自我概念和自尊 2.    同儕的重要性逐漸增加。 3.    展現社會行為。   (三)     青年期發展 身心發展 1.    影響身高與體重的因素包括:遺傳,營養,家庭社經背景,疾病,早熟等。 2.    青少年肥胖者多會產生多方面適應問題:依賴情感,同儕關係惡化,性別認同失調,學校適應困難等。 3.    青年期並非從年齡去界定,而是青春期開始到心智成熟的這一段時期。 4.    青年期以代表性成熟的青春期為起點,此時期的生理特徵有第一性徵與第二性徵。 5.    青春期有生長徒增現象(女生比男生早),身心失調會導致青少年情緒困擾。 6.    個體12歲時,期臉部的成長約90%,頭顱的大小增加很少。 骨骼發展 1.    骨骼年齡是測量個體生理成熟度的準確方法。 2.    成人骨骼共有206塊,形狀包括:不規則骨(脊椎),滑骨,長骨(大腿,小腿等),短骨(腳踝,手踝等)及扁平骨(胸骨,頭骨等)。 3.    頭骨包括顱骨與臉部骨,囟門約在出生後12至18個月完成骨化。 4.    女生約在十七歲之前的骨化作用比男生超前一至兩年。 體型發展 1.    外胚型:身材高大瘦長。 2.    內胚型:身材圓胖寬厚。 3.    中胚型:身材中等,皆於兩者之間。 認知發展 1.    個體可以用邏輯系統方式做抽象推理,步入形式<狂飆期>。 2.    可以進行抽象思維與假設演繹推理。 情緒發展 赫爾(Stanley Hall)稱青少年階段為<狂飆期>。   (四)     人類身體發展模式 1.    由頭到腳。 2.    由整體到特殊。 3.    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 4.    由軀幹到四肢。 5.    由中心到邊端。 6.    不同個體有共同的發展模式特徵。 7.    在不同的發展模式仍有個別差異存在。 二、     依附關係 (一)代表學者:包比(J.Bowlby),哈洛(H.Harlow)。 (二)經典實驗:恆河猴實驗。 (三)依附類型: 1.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與父母親有親密的依附關係,可以獲得協助支持。 2.    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具低自我認同,雖想尋求同儕接納,卻難以和同儕建立親密關係。 3.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忽視母親的存在,通常自尊較低。 4.    無系統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及反應行為。   三、     發展理論 (一)     發展理論之功能 1.    描述個體發展之特徵 2.    界定個體研究之範圍。 3.    分析個體行為問題之關聯性。 4.    統整個體問題解決策略。   (二)     發展理論 進化論 代表學者:達爾文(Darwin) 理論要義: (1)  物競天擇。 (2)  影響複演論之觀點,青少年的重點是繁衍人類生命。 (3)  培育個體的生存能力。   複演論 代表學者:霍爾(Hall) 理論要義: (1)  個體成長(複演人類進化歷程)的歷程包括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 (2)  青少年期為狂飆期,充滿衝突與不安。 (3)  首倡青少年研究之重要性。 (4)  愛,虔誠及服務是青少年輔導的重心。       發展螺旋論     代表學者:吉歇爾(Gesell)。     理論要義: (1)  採用觀察研究法進行青少年研究。 (2)  個體成長之歷程是由遺傳所主導,具個別差異,具呈現螺旋狀的次序性成熟階段。 (3)  成長具有前進與後退的律動,協助青少年進行自我規劃的輔導。         哈本頓成長研究 代表學者:唐納(Tanner)。 理論要義: (1)  生物取向發展理論。 (2)  探討個體生理發展順序,時間,類型,變異之相關情形。 (3)  生長徒增,第二性徵出現(陰毛生長,胸部發育,生殖性發育等)。 (4)  個體生長具個別差異,但發展階段相同。 (5)  愈早出現成熟,成長徒增就會愈快緩和下來而停止。   精神分析理論 代表學者:佛洛伊德(Freud), 理論要義: (1)  採用精神分析取向來分析個體心理發展的理論。 (2)  青少年帶有性衝動,情緒焦慮與人格困擾。 (3)  青少年為人格發展的兩性期。 (4)  個體行為表現決定於個人潛意識。 (5)  青少年社會化產生認同作用心理歷程,內化他人的價值觀。 (6)  重視個體早年生活經驗對日後生活行為的影響。 (7)  多利用昇華作用進行個體輔導。 (8)  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讓學生超我(良心及理想自我)順利發展。   慾力再現論 代表學者: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Freud的女兒)。 理論要義: (1)  本我支配自我的人格結構:青少年是慾力在現的階段,容易產生本我支配自我以及自我反應的固著現象。 (2)  理想化的自我本為防衛機制。 (3)  禁慾主義(asceticism 拒絕快樂的追求)的防衛機制。     人際關係論 代表學者:蘇立文(Sullivan)。 理論要義: (1)  個體行為基礎為人際關係互動與溝通,個體人格緣於人際互動之結果。 (2)  每個人生存空間都有一個人際場,人際場互動若失常,則會引起心理焦慮。 (3)  人類需要安全感,即免於焦慮的自由,人類透過人際關係互動去滿足性需求。 (4)  親密關係是青少年發展的動力來源。 (5)  青少年發展階段: A.    前青少年期:與同性朋友發展親密關係。 B.    青少年期:與異性朋友發展親密關係。 C.    後青少年期:解決人際關係之衝突。         心理社會論       代表學者:艾里克森(Erikson)。       理論要義: (1)  重視個人一生的連續性發展,不同於精神分析學派(Freud)只探討兩性期。 (2)  人生可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發展危機。 (3)  社會文化會影響青少年發展。 (4)  青少年的發展危機為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生態系統理論 代表學者:布郎分布倫納(Bronfenbrenner) 理論要義: (1)  微系統:對個體經驗有直接影響的系統,例如:學校,同儕關係等。 (2)  中系統:各微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 (3)  外系統:由個體周遭的意識情境所組成。 (4)  大系統:社會或個人的意識型態系統。 (5)  時間系統:外在事件或生活方式的改變。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Anxious-ambivalent象徵作用Darwin身體動作發展Erikson霍爾Secure attachment佛洛伊德依附關係反射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