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晚期哥德及早期文藝復興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晚期哥德及早期文藝復興 (Late Gothic and The Early Renaissance)    文/ 詹益承   Renaissance一詞來自法文,有「重生」或「再生」(rebirth)的意思。最早起源於十四世紀義大利詩人佩脫拉克(Petrarch,1304-74)及其追隨者,他們熱衷於古典希臘拉丁語言文學的研究,形成一股人文主義(Humanism)的風氣,進而導致了有意識且自覺地回歸古典的文藝運動,即「文藝復興」。相對於之前的黑暗時代,這是對古代羅馬文明的再發現與模仿,甚至想要超越古人的成就。 從本質上來說,文藝復興的內在意義,其實是「人的覺醒」。 晚期哥德   當十四世紀早期文藝復興在義大利開始萌發之時,歐洲其他地區還在哥德式的風格之中,尤其是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法蘭德斯地區,延續著所謂「晚期哥德」(Late Gothic)的風格。由於油彩顏料的開始使用,法蘭德斯地區的繪畫以細膩寫實為表現風格,代表畫家如范艾克(Jan van Eyck)、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等。   范艾克的名畫〈阿諾菲尼的婚禮〉(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lfini and His wife.)忠實且細密的描繪紀錄一幕結婚宣誓的場面,畫家在畫面中央後方的牆壁上簽名見證這場婚禮。畫中的各種物品,包括手勢,都有其特殊且象徵性的意涵,如:小狗象徵忠貞;一塵不染的鏡子象徵純潔;僅點亮一根蠟燭象徵上帝;新郎以左手牽新娘代表貴賤聯姻…等等,透過圖像學(Iconology)的解釋,使我們更加了解這張畫的內涵,其意義或許正有如今日的結婚證書一般。   魏登的作品〈卸下聖體〉(Descent from the Cross)同樣是細膩的刻畫手法。較之前人的繪畫,魏登畫中人物的姿態、表情更多的取自古代雕刻,而非繪畫;去除背景,將畫中人物往前推,直接表現出巨大的悲傷氣氛與效果;人物的安排配置高度統一,使觀者的目光焦點集中在耶穌及聖母身上,帶有強烈的戲劇性。 早期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從義大利的城市佛羅倫斯(Florence)開始。   先看建築,建築師布魯內勒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拒絕了哥德風格,而重新使用羅馬的圓柱、圓拱與矩形窗戶,這是對古代建築形式的復興。他喜歡將空間作方塊型的設計及圓頂的使用,所追求的是建築上比例和諧、有韻律的理性美。他設計的佛羅倫斯孤兒院(Foundling Hospital)被視為第一座文藝復興的建築。   其後的建築師亞伯提(Leone Battista Alberti)繼承了布魯內勒斯基的理念,進一步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聖安德利亞教堂(S. Andrea)運用古代柱樑神殿的樣式,加上拱門及矩形方門的元素,成為新的建築風格。巨大的方形裝飾柱以和諧比例分割門面牆,其高度與門面的寬度相當,成一方形比例,是一座古典色彩濃厚的非古典建築。   雕塑上,多那鐵羅(Donatello)的作品〈聖喬治〉(St. George)讓我們看到古代雕刻的復活,可說是中世紀以來第一座獨立而不依附建築物的凌空雕像。人物的站姿,是古典的兩腿歇站(contrapposto)姿態,在當時來說,這是相當高度的雕刻成就。他的另一件傑作〈先知者〉(Zuccone)寫實且融合古代羅馬肖像雕刻的形象,突破以往先知者的造型,是第一個多那鐵羅簽名的得意之作。   繪畫方面,畫家馬薩奇歐(Masaccio)將布魯內勒斯基的建築風格與透視運用至畫面中,作品〈三位一體〉(The Holy Trinity)畫中安排巨大柱式拱門框架整個畫面,並表現出正確而強烈的透視感;畫面下方有一橫躺的骨骸,上有銘文寫著「我的過去是你們的現在,我的現在是你們的將來」,充滿了警世的意味。馬薩奇歐的畫法繼承了喬托,利用光影法創造出堅實的人物形體。   另一位著名畫家為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他的代表作品〈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在內容上,突破以往以宗教為繪畫主題的表現,而以異教的神話故事為題材;在意義上,維納斯的造型與姿勢出自古代雕刻,以全裸形象站立於畫面中央,優美而豐腴的肉體對基督教徒而言是不道德的。然而,波提切利卻巧妙地賦予該畫近似宗教的意義:裸身的維納斯象徵莊嚴純潔的美;維納斯的誕生象徵基督降生;而畫面左方的風神則是象徵天使。事實上,〈維納斯的誕生〉所代表的,正是文藝復興運動回歸古典的新生精神。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多那鐵羅布魯內勒斯基文藝復興波提切利馬薩奇歐「重生」或「再生」魏登亞伯提人文主義佛羅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