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性別角色相關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性別角色相關理論   為了解性別角色的發展,各學派如心理分析、社會學習、認知發展等理論,甚至近年來所提之性別基模理論等,皆提出不同的詮釋。 一、心理分析理論(Phychoanalytic Theory) 以Freud之人格發展理論為基礎,Freud認為男女性別的分化,乃因為個體尋求發洩,以因應性原欲匯集所形成的緊張,並尋求滿足所造成。幼兒首先對性器官有高度自覺及興趣,男孩進而由於「戀母情結」及擔心父親懲罰而產生的「閹割焦慮」作用,對父親產生「強者認同」,而形成男性角色;女孩則因為認同母親、為取悅父親之「戀父情結」,以及「陽具妒羨」的心態,而形成女性化角色。 二、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等社會學習理論學者認為,性別角色的學習是經由社會制約所形成。Bandura認為,個體可以透過觀察模仿而習得與性別有關的行為,但是該行為是否被模仿進而具體表現,則端賴是否受到「增強」來促成。藉由獎勵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壓制或處罰不符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兒童逐漸學習模仿同性別者的行為模式,以表現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 三、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Kohlberg認為,兒童學習性別角色的過程不全然是增強或模仿的結果,而是兒童對自我性別分類產生意識及認知能力(劉秀娟,民88)。兒童從身體意像和社會關係型態中,抽取性別刻板印象,並開始模仿同性別,且符合刻板印象的成人行為。個體一直要到發展出抽象的認知能力之後,才能突破既有社會規範的操控,進入雙性化的性別角色。 四、性別基模理論(Gender-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gender schema)」為Sandra Bem(1985)運用認知基模的觀點,重新建構雙性化及性別形成的概念;是人們為求符合文化對男子氣概(masculinity)或女性氣質(feminity)的定義,而選擇適合其性別之人格特質及行為表現的過程(Sheryl & Stiehl,1999)。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心理分析性別基模性別角色性別角色相關理論理論發展社會學習認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