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雷特氏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起源:最初於1966年由雷特醫師(Andreas Rett)提出醫學報告,但遲至1977年在歐洲經由醫學會的報導後才廣泛引起世界各國小兒神經學醫師的注意;國內於75年由許乃月及遲景上醫師在小兒科醫學雜誌提出國內首例報告。 病因學:為一罕見的複雜性神經系統疾病,好發於小女孩,患孩通常在一歲以後有快速退化及發展遲緩的現象。由美國醫師於88年9月發現此症,是因人類甲基化CPG結合蛋白2(MECP2)基因突變所導致;MECP2蛋白對腦部及生命的發展步調控制十分重要的,MECP2蛋白功能的失常會使一些相關基因在某些發育階段無法適當的關閉而繼續的表現出來,令發育過程中精確的基因調控程序產生紊亂。 發生率:約1/10,000~1/12,000(女性新生兒),於小女孩時期發病,在發病前一歲以前,通常都是正常小孩,不幸一旦患病,不論種族,其症狀都極類似。只有極少數男孩可以存活,並且表現典型蕾特氏症的症狀。 遺傳模式:性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X-linked Dominant),然而同一家庭中再發率很低且低於0.4%。大部分的患者是由於本身的(MECP2)基因突變所導致。 臨床表徵:Rett Syndrome臨床表徵列表 第一期:早期   6個月∼1歲半   於6~18個月前通常發展正常,患嬰於此期之症狀通常會被忽略,父母開始會覺得嬰兒目光不注視外界人物,逐漸對玩具不感興趣。父母若回溯嬰兒早期時,會感知嬰兒很安靜、乖巧,也有母親覺得病嬰特別喜好搓手,另也注意到頭圍成長趨緩。   第二期:發展明顯遲緩及退化期   1∼4歲   顯現快速退化及發展遲緩現象,包括語言表達逐漸喪失,呈現洗手、捻手、搓手等刻板動作,偶而的將手無理由的放在背後觸摸,握緊手、張手等,有的患孩會呈現吐舌、陣發喘氣、睡眠不安或走路開始不穩,頭圍明顯成長趨緩。   第三期:幼稚園至國小年齡之穩定期   2∼10歲   呈現失用症,不會使用正常力量的肢體;躁動、愛哭、自閉性較以前不明顯,且對外界事物較感興趣,語言溝通較進步,此時期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第四期運動退化之晚期   5∼25歲   通常於十歲左右產生動作失能現象,逐漸呈不能走路,有些因下肢呈強直,需坐輪椅,但認知、語言溝通及手部動作較穩定,注視他人能力仍能維持,不過有些患孩出現脊椎側彎。   http://pub.mlc.edu.tw/viewitem.jsp?itemid=000000000163230   雷特氏症是澳洲Andreas Rett醫生所發現,於1966年發表研究,報告一群具有共同症候的女童。後人將此症候以Rett氏命名,其發病率約為一萬五千分之一(1/15000),導致智障機率僅低於唐氏症(Shahbazian , & Zoghbi , 2002)。 (一)主要行為特徵: 1、奇怪的刻板式、反覆性手指扭絞動作。兩手手指彎曲,手部經常搓動、擰扭的動作,乍看之下,像似祈禱的動作,所以在歐美雷特症兒童又被稱之「沈默的天使」(郭恆榮,民89,台灣日報,10月5日)。 2、強烈固持行為,社會互動困難等自閉症候。 3、溝通能力低下,絕大部分無語言。 4、智能低下、痴呆,所以最簡單的生活自理技能難以發展。 5、大腦皮質萎縮,有時會有痙攣、癲癇。 6、因為肌肉無力導致四肢萎縮,走路步伐失調、不穩定,需以輪椅代步,精細動作與粗動作失調。 7、腦波到3歲通常是正常的,以後開始出現異常。睡覺時呼吸正常,醒著時,卻出現不規則的呼吸(在一段無呼吸後,快速呼吸),尤其是病人在情緒或生理的壓力下。晚上睡眠差。 8、不自主的流口水;白天會嚴重磨牙;不太吃東西,便秘;笑瞇瞇、有眼神接觸;喜音樂。(王大延,民89;郭恆榮,民89;Hagberg and Witt- Engerstrom ,1986)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雷特氏症發展遲緩一歲以後複雜性神經系統疾病快速退化1/10,000~1/12,000一歲以前,通常都是正常小孩社會互動困難簡單的生活自理技能難以發展共同症候的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