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泰勒的「目標模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根據下文:以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典範「經驗-分析」的方式用客觀知識描述生活經驗應該不算忽視教材與生活經驗的結合吧... http://163.27.240.101/~wupig/ylc57/pdf/4-11.pdf泰勒「目標模式」之探究 (節錄) 泰勒的「目標模式」課程設計的工具理性亦常備受批評,因其出身自然科學學術背景,受到科學教育的薰陶,會以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典範「經驗-分析」的方式用客觀知識描述生活經驗,將課程設計視為系統化、理性化的一種過程;並且利用科學管理的原理,採用工作分析的觀點來選擇學習經驗,使得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活動串連起來,然後再加以組織成為課程,最後以評鑑結果來判斷效能,這樣功能性的考慮,只在乎目標是否達成的理性,忽略了人類自主、思考和創造的需要(黃光雄、蔡清田,1999)。 泰勒「目標模式」裡行為目標認為教育是一個改變行為的過程,而這種改變是可以預測、測量的,但有學者認為這種看待教育的方式是不人道、不民主的,斯坦豪斯(L. Stenhouse)認為這是束縛而不是教育,這樣對待孩子像是工廠裡的原料,依照經濟的需求去規定必須產出多少、產出的形狀和質量(羅厚輝,2002),也就是控制孩子的自主和創造力。此種「學校如工廠」的理論裡隱含了人性觀中消極的、被動的等負面的態度,否認人的責任及自由,強調操縱個人與環境,根據自己本身以外的其他目標去塑造人類的行為,因此被強烈的批評(歐用生,1994)。 有學者統整了各類對目標模式的批判,列出了下列缺失(楊龍立,1997):(一)只反映出早期課程的看法,過於傳統化。(二)只講究經驗分析,重視科技、合理及價值中立的科學化。(三)只反映工學及工廠生產製造性質的工學化。(四)偏重社會現況的維持以及塑造和諧,忽略了社會改革與衝突的價值,也忽視知識形成的機制,過於保守化。(五)著重在達成既定的目標,忽略了實際..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國小教甄課程模式模式目標模式課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