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認知內驅力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重新排版,簡轉繁 奧蘇貝爾指出:“一般稱之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內驅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屬內驅力(affiliative drive)。”他認為,學生所有的指向學業的行為都可以從這三方面的內驅力加以解釋。當然,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這三種成分在個體身上的比重會有改變。   一、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即一種要求瞭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需要。這種內驅力,一般說來,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但個體的這些好奇傾向或心理素質,最初只是潛在的而非真實的動機,還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它要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因此,學生對於某學科的認知內驅力或興趣,遠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獲得的,也有賴於特定的學習經驗。在有意義的學習中,認知內驅力可能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了。這種動機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由於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稱為內部動機。   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個體的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這種需要從兒童入學開始,日益顯得重要,成為成就動機的重要部分。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認知內驅力不一樣,它並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從另一個一個方面說,失敗對自尊是一種威脅,因而也能促使學生在學學業上作出長期而艱巨的努力。   三、附屬內驅力   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它具有這樣三個條件:   1.學生與長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2.學生從長者方面所博得的贊許或認可(如被長者視為可愛的、聰明的、有發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種種優惠的待遇)中將獲得一種派生的地位。所謂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準決定的,而是從他所自居和效仿的某個人或某些人不斷給予的贊許或認可中引申出來的; 3.享受到這種派生地位樂趣的人,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長者的標準和期望(包括對學業成就方面的一些標準和期望),藉以獲得並保持長者的贊許,這種贊許往往使一個人的地位更確定、更鞏固。   在成就動機中表現出來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這三個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通常隨著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的成員地位、種族起源以及人格結構等因素而定。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奧蘇貝爾內驅力成就動機認知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