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教育愛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教育愛」的真諦指的是「無條件的付出」,特別是針對「價值低」的學生,施以「不求回報」的教育。 此外,「教育愛」不同於「親子之愛」,若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可能衍生帶有親情之私愛,恐無法達成「無條件」的理想。   可參考下列二處資料: 1.「教育愛異於親情之愛;親情之愛,植基於本能,且對象少。」→可參閱林玉体《西洋教育史》,86年7月11版,頁498(台北:文景)。 2.田培林曾謂:「教育愛」比起兩性之愛和「親子之愛」,教育愛至少有五大特點: l  教育的愛沒有固定的或特別的對象,所愛的是全體學生,不只是愛一個人或少數人。 l  所愛的不是學生本人,而是愛學習進步的歷程,愛學生由無知到有知,由不好到好,由不守秩序到守秩序的歷程。教育愛不是因為對象的完美而愛,而是因為對象有發展的可能而愛。 l  教育的愛不計較被愛者價值的高低,反而從低價值入手,使其變為具有高價值的。 l  教育的愛是創造的愛,使學生從沒有價值成為有價值的愛,所以教育工作就是創造的工作。 l  教育愛是只有給予,而無接受的最高境界的愛。→可參閱李雄揮《教育哲學》  88年9月,頁331(台北:師大書苑)。 說明 「教育愛」的真諦指的是「無條件的付出」,特別是針對「價值低」的學生,施以「不求回報」的教育。此外,「教育愛」不同於「親子之愛」,若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可能衍生帶有親情之私愛,恐無法達成「無條件」的理想。 可參考下列二處資料: 1.「教育愛異於親情之愛;親情之愛,植基於本能,且對象少。」→可參閱林玉体《西洋教育史》,86年7月11版,頁498(台北:文景)。 2.田培林曾謂:「教育愛」比起兩性之愛和「親子之愛」,教育愛至少有五大特點: l  教育的愛沒有固定的或特別的對象,所愛的是全體學生,不只是愛一個人或少數人。 l  所愛的不是學生本人,而是愛學習進步的歷程,愛學生由無知到有知,由不好到好,由不守秩序到守秩序的歷程。教育愛不是因為對象的完美而愛,而是因為對象有發展的可能而愛。 l  教育的愛不計較被愛者價值的高低,反而從低價值入手,使其變為具有高價值的。 l  教育的愛是創造的愛,使學生從沒有價值成為有價值的愛,所以教育工作就是創造的工作。 l  教育愛是只有給予,而無接受的最高境界的愛。→可參閱李雄揮《教育哲學》  88年9月,頁331(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愛 「教育愛」的真諦指的是「無條件的付出」,特別是針對「價值低」的學生,施以「不求回報」的教育。 此外,「教育愛」不同於「親子之愛」,若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可能衍生帶有親情之私愛,恐無法達成「無條件」的理想。   可參考下列二處資料: 1.「教育愛異於親情之愛;親情之愛,植基於本能,且對象少。」→可參閱林玉体《西洋教育史》,86年7月11版,頁498(台北:文景)。 2.田培林曾謂:「教育愛」比起兩性之愛和「親子之愛」,教育愛至少有五大特點: l  教育的愛沒有固定的或特別的對象,所愛的是全體學生,不只是愛一個人或少數人。 l  所愛的不是學生本人,而是愛學習進步的歷程,愛學生由無知到有知,由不好到好,由不守秩序到守秩序的歷程。教育愛不是因為對象的完美而愛,而是因為對象有發展的可能而愛。 l  教育的愛不計較被愛者價值的高低,反而從低價值入手,使其變為具有高價值的。 l  教育的愛是創造的愛,使學生從沒有價值成為有價值的愛,所以教育工作就是創造的工作。 l  教育愛是只有給予,而無接受的最高境界的愛。→可參閱李雄揮《教育哲學》  88年9月,頁331(台北:師大書苑)。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note.php?id=2078#ixzz1rar2xe00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教育愛無條件的付出不求回報全體學生學習進步的歷程不同於「親子之愛」低價值入手價值低創造的愛只有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