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阿德勒重要概念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阿德勒的重要理論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    感覺到自己的卑下、不如人,這是所有人類的正常狀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的原動力。  補償(compensation)   一種想要克服自卑感,想要努力逹成更高水準的動機 。「補償」是因自卑感而來,但是補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關鍵在於「補償」的方法是否正確。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當人對其正常的自卑感,屢經努力仍無法逹成「補償」時,可能會產生「我沒有能力挑戰失敗,我沒用」的想法,覺得自己很差勁,對於生活充滿無力感。 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 當人對其正常的自卑感「過度補償」時,所發展出來的狀態,這種人對自己有超出正常的成功需求,可能會出現自誇、虛榮、自我中心、中傷他人名譽的傾向,在臨床上,自戀型人格疾患會表現出這種病態的優越情結。 卓越感的追求(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一種使人類朝向完美的動力。 阿德勒對人性的觀點,基本上他認為人是向上追求完美的,而且人人以「完美」做為自己一生的終極目標,基於某些原因,有些人做到了,有些人則否,而不論他有沒有做到,他原來是想要追求完美的。 虛構的目的論(fictional finalism) 人類行為的目標,是一種虛構、想像的產物。 這種虛構的目標,來自於個人的想法,個人的想法又來自於早期的生活經驗,例如,有人的想法是「只有完美無缺才 可以快樂生活」,也有人的想法是「成功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價值」,這些想法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贊成,但人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擬定一個自己的目標(虛構的目 的),然後努力去逹成。 生活型態(life style) 基於對完美的追求,而發展出個人一種包括:特質、行為和習慣的獨特組型。和人格、性格的意義接近。例如:一個被否定的小孩,在面對生活時會感到自卑並對他 人感到不信任,其生活型態可能包括:報復,對別人的成功感到憤恨,並想得到他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阿德勒認為人在五歲時已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而每個 人在其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手足互動關係,會影響個人發展的生活型態。 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 個人與他人合作,並達成自己與社會的進步。 阿德勒把「社會興趣」視之為「對他人的同理心」即「用他人的眼、耳、心來看、聽及感受這個世界」,而這種天生 的潛力是透過童年時期父母的教導、示範而學得,當個人發展出「社會興趣」之後,其自卑感及疏離感將消失,並能與人互相分享、互相尊重,得到人生的快樂,這 也是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 出生序 阿德勒認為早期的手足互動關係及其排行序會創造出個人的生活型態(人格)。排行不同的孩子,因為父母對待的方式不同,因而創造出不同的童年環境,也因此決 定了不同的人格。例如:老大,可能比較好權威、高成就動機、重視細節、保守,像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依德就是一個「典型的長子」。老二,可能把老大視為競 爭對手,也許比老大有更強的競爭性,像阿德勒本身就有這種「次子性格」,但老二也可能因為自覺無法超越老大,反而放棄努力。老么,受到父母較多的寵愛,但 因被照顧太多,有些人在長大後會發現自己很無能,學不到事情,養成被關心的習慣,依賴的性格,而造成日後的適應困難。獨子,雖也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但因為 沒有手足關係,較少機會學習與人分享、競爭。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優越情結出生序社會興趣自卑情結自卑感虛構的目的論卓越感的追求生活型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