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比馬龍效應又稱皮馬林效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比馬龍效應又稱皮馬林效應。心理學上的明確定位是預期自我應驗(self-fulfilling prophecy)。它來自古希臘的一則神話。據說,有一位名叫皮馬林(Pygmalion)的雕刻師,非常用心地雕刻出一位美若天仙的美女雕像,雕刻師將她取名為葛拉蒂雃(Galatea),雕刻師天天欣賞自己這一栩栩如生的傑作,最後竟然愛上了她。於是雕刻師天天虔誠地向神祈求,希望上天將葛拉蒂雃變成真人賜給他。不知豐富是否他的真愛至誠感動天神,神最後終將葛拉蒂雃變為真人,賜給這位雕刻師當做新娘,從此,雕刻師與他的新娘子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並生下一子,他就是後來賽普魯斯(Cyprus)城堡的創立者帕佛斯(Paphos)(Gardiner, 1980)。 這樣的故事,在今天說來,固然只是一則茶餘飯後的神話,但是卻演進成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這個理論的實驗研究,曾在美國的橡樹(Oak Tree)小學完成。結果證實,一旦教師對具某些特質的學生較好,這些學生的學習成就,將比同班的其他學生來得更佳。這樣的結果固然造就了一批菁英,但是,卻同時也傷害了另一批學生,影響了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權。 是以,期望理論簡單地說就是:「天天想做什麼的人,會做什麼。」各位如將之應用在自己的行政工作上,則民眾的滿意度之提昇必定可期。當然,如將之應用在自己的生涯規劃上,則未來的光明前途可期。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比馬龍效應期望理論皮馬林效應自我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