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考選部命題大綱-教育哲學

主題:存在主義概要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存在主義   最主要的是關心人的本質、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存有」的觀念。存在主義者認為存有不能做為客觀探究的主題,只能藉由人對自己在時空中獨特的、具體的存在所做的反省顯露出來。每個自我覺醒的個體,皆由於他自己的經驗和處境而了解自己的存在。存在主義者因此特別注意人的存在與事物的存在兩者間的基本差異;以沙特為為例,他區分如下兩者的不同:「為己存有」是部分屬於人,部分「應該」屬於人,所以人要努力去爭取;至於「在己存有」則是屬於事物。人類存在的特性就在於人是主動的與有創造力的,而事物則沒有;所以事物就是如其所是,但人並不像事物那樣早已被決定。沙特指出「存在先於本質」,即是人隨著其發展與自我實現來建構其本質,而不是生活在被先前決定好的本質或藍圖中。尤其面對生活中痛苦、罪惡、與死亡的「最終境遇」時,人要關心和重新檢視人的處境。人的「存有」就是人自我做自由決定的能力,由於自我所能形成的事物是無限的,藉由自由決定的行動,自我才不會受限於外在現象或昧於真相。 在教育主張上強調每個人要培養真誠、決斷、忠實、創造力及責任感等自律的人格特質,使能做個自由人、抉擇人及負責人。教師因此要了解學生作為人的個體性,而非當做物來對待;讓學生實質地參與教學活動;教材的安排則要有助於學生認識自己的存在、自我與事物間的基本差異、自我與別人的關係,以及人的處境和最終境遇。存在就是選擇自己,既然「人是自己所造就而成的,此外無他」,人有責任且必須作抉擇,而且必須選擇他們作抉擇的原則,所以道德的行動必須是獨立判斷、自由選擇和實踐,而不是訴諸任何外在的權威。在德育上,存在主義因而強調學生必須為自己選擇或創立道德法則,也就是道德的自律。 (1) 存有(being):存有的原始意義是指真實的存在;可以從事物存在(existence)的基礎、根源、性質及狀態等各方面來描述「存有」的意涵。 存在主義的人性觀: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由不斷的再創造著自己。人類是處於一種持續在轉換、凝聚、演進及成形的狀態。 自我察覺的能力:拓展我們的察覺能力,即能增進我們充分體驗生活的能力。 自由與責任:人們在可選擇範圍內自由作選擇,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 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存在的勇氣、孤獨的經驗、關係的經驗。 追尋意義:生命意義的探尋是『投入』後的副產物,投入乃是我們願意過著充滿 創造、愛、工作和建設性的生活的一種承諾。 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自由和焦慮是一體的兩面,伴隨焦慮的出現,會產生新 思想的興奮感。 察覺死亡與不存在:知道沒有永恆的時間來完成既定的計畫,將能使我們更加重 視現在。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 *祁克果Kierkegaard: 1.人的存在是「性靈」的存在。  2.反對理性主義將人的存在客體化,人就是真實地生活在存在中。 3.宗教是唯一的人道。 4.真理來自個人主觀經驗,不具普遍性、必然性與實證性。 *尼采Nietzsche 1.人性包含兩個相衝突面向,即戴奧尼索斯(本能與衝動)、阿波羅(秩序、紀律、約束) 2.顛覆傳統,用「帶著鐵鎚的哲學」拆解宗教與理性。 3.社會為強勢者建構,輕蔑女人。 4.強調意志的鍛練,希望社會出現「高貴」的人(超人)。 5.教育目的在培養「超人」 6.反對齊頭式平等,反對非人道的規定(如標準、常規、數量) *海德堡Heidegger 1.改變Husserl指出現象學純意識的「先驗自我」,指出詮釋從日常生活開始, 2.現象學是讓事物被看見 3.現象學就是詮釋學,詮釋不是一種方式,理解先於詮釋。 4.實存(existence)與關注(care),在時間性中開展自己,建立存有者與世界關係。 5.人不是唯一主體,而是與事物互物的傾聽者。 6.人不是世界的主人,是等待真理的「牧人」 *布伯Buber I-Thou吾--汝 1.反對主客對立:人生而平等,人與神亦然 2.師生都是教育主體 3.尊重孩子自主 *沙特Sartre 1.否認上帝,人是自由的,沒有客觀的或上帝法則。 2.人的本質從與世界互動中追尋其意義。 3.存在先於本質:並非被任何目所創造。 4.獲得本質的條件:自由,人有絕對的自由並承擔後果。 存在主義與教育: 1.反對理性主義:以人為本 2.憂慮與死亡:憂慮讓人覺醒,在面對死亡時,體驗出存在價值 3.人有自主性:兒童本位,培養自律 4.知情意整合教育:教育愛 5.注重「遊戲」 6.教育內容:人文、社會、自然科學。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存在主義沙特存在先於本質海德格雅士培齊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