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批判教育學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批判教育學嘗試調和結構與主體的對立,將學校理解成一個社會與文化再製的場域,同時也將它看成一個個體主體性、階級文化生產之地。相信個體對其所處社會環境採取回應、行動的能動性,也相信透過政治行動和實踐,得以達成社會的轉化。學校不只是社會文化再製的場所,它同時也是個爭論、鬥爭的場所。   由此觀之,隱藏在批判教育學背後的研究假設為: 第一,分析模式必須抓住集體的能動者(agents)以及特定歷史、在地情境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二,學校必須被視為一個矛盾的社會場域,存在著掙扎、和解,它們對抗政治剝奪的努力不能被完全的否定。 第三,學校教育和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必須被結合到發展新的公共領域的議題。而它所要處理的面向有兩種:一、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篩選的機制,根據學生的種族、性別以及階級作為篩選的依據;二、學校教育作為社會和自我增能的機構。前者可以視為一種批判的語言,以M. Apple(艾波)對官方知識、新保守主義教育政策的評析為代表;後者將教育視為實踐解放的場域可當作一種可能性的語言。它強調個體的存在絕對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文化霸權的洗禮,應是如P. Freire所認為的「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批判意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批判教育學個體主體性全人教育成就測驗批判批判的語言生命教育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