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科學管理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下列何者不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 Taylor ) 的貢獻? (A) 工廠管理 (B) 獎工制度 (C) 及時化 (D) 差別計件工資率   ANS : (C)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 (A)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D)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B)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科學管理強調 : (A) 尋求最適解答 (B) 使員工滿足 (C) 提高效率 (D) 達成效果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下列何者有科學管理之父之稱 (A) 泰勒 (B) 費堯 (C) 甘特 (D) 道格拉斯‧馬格瑞戈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學派」強調「工資」和「獎」為「獎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泰勒 ( F rederick w . Taylor )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是哪一管理學理論的創始者? (A) 行為管理理論 (B) 管理科學理論 (C) 科學管理理論 (D) 系統管理理論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下列何者為『科學管理之父』? (A) 吉爾伯斯(Gilbreth) (B) 泰勒(Taylor) (C) 米茲伯格(Mintzberg) (D) 費堯(Fayol)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以下那一項不是泰勒(F. W. Taylor)所主張之科學管理的原則? (A) 工作豐富化 (B) 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 (C) 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D) 以按件計酬制激勵員工   ANS : (A)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D)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C)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B)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下列何人因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A) 泰勒 ( Frederick W. Taylor ) (B) 費堯 ( Henri Fayol ) (C) 韋伯 ( Max Weber ) (D) 西蒙 ( Herbert Simon )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下列何者不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貢獻? (A) 工廠管理 (B) 獎工制度 (C) 及時化 (D) 差別計件工資率   ANS : (C)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 (A)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D)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B)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將科學方法與原則應用到管理上稱為 : (A) 管理科學 (B) 科學管理 (C) 行為科學 (D) 系統管理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動作時間分析」是: (A) 科學管理 (B) 管理科學 (C) 程序學派 (D) 科層管理學派,研究的應用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 Ⅲ.「第三個原則」:「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上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 注意 !「獎工制度」包含:「霍西」-「獎工制」;「歐文」-「獎工制」;「泰勒」-「差別計件制」;「甘特」的「任務」及「獎金制」;「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所以泰勒 ( Taylor ) 也是「獎工制度」之一喔!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下列何者為『科學管理之父』? (A) 吉爾伯斯(Gilbreth) (B) 泰勒(Taylor) (C) 米茲伯格(Mintzberg) (D) 費堯(Fayol)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作業研究屬 :  (A) 行為科學  (B) 管理科學  (C) 科學管理  (D) 管理哲學 的理論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科學管理學派的觀點為: (A) 利用電腦為工具 (B) 運用系統分析從事組織運作 (C) 管理原則需隨情境不同而有所調整 (D) 使用科學方法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為 : (A) 梅友 (B) 泰勒 (C) 費堯 (D) 甘特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下列對泰勒 ( F. W. Taylor)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之說明,何項是錯誤的? (A) 強調最佳方法之追求 ~正確。 (B) 嚴格監督管理 ~正確。 (C) 尊重員工人格尊嚴和價值 ~錯誤。 (D) 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正確。   ANS : (C)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A)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D)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B)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美國公部門績效管理最早是受到下列何者之影響? (A) 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B) 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D) 全面倫理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   ~解析 :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與「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之「涵義」:   1.「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學派」=「管理技術學派」=「生理組織論」( Physi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   2.「行政管理學」的「興起」,與「19世紀」後半期「工商企業」所「推行」的「科學管理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3. 泰勒 ( Taylor )「長期」在「工廠中」研究「勞動過程中」的「時間與動作」,改造「生產模式」進人「大規模生產」與「大眾消費」的「時代」。也是「第一位」研究「工作者行為」與「績效」的「人」。所以泰勒 ( Taylor )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者」= 「科學管理」的「開山大師」:   (1)「1895 年」泰勒 ( Taylor ) 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SME ),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 :「論件計酬制」( A Picec Rate System )【泰勒 ( Taylor ) 以「按件計酬制」( 論件計酬 ) 來「激勵員工」;另外,泰勒 ( Taylor ) 曾擔任「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 ( Taylor ) 也曾因在「州際貿易委員會」作證,而「名噪一時」 】。   (2)「1903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第二篇」論文 → 「工廠管理」( Shop Management ),提出他的「管理哲學」( 原則 ) : Ⅰ.「每個工作日」皆有「明確」的「工作」。 Ⅱ. 為「完成工作」須給予「標準化」的「工作環境」、「設備」與「工具」【即指 :「工作流程」之「設計」= 為「每一個工作」的「細節」與「步驟」都「發展」出「科學化」的「標準流程」】。 Ⅲ. 凡有「較高成績者」,須「給」以「較高報酬」【即 :「差別工資率」=「差別計件工資率」】。 Ⅳ. 凡「工作失敗者」,也將「失去待遇」及「失去地位」。 ※ 簡言之,即 : 依照「科學原則」來「處理事務」。   (3)「1911 年」泰勒 ( Taylor ) 發表《 科學管理原則 ( 原理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書,其中該書提出「四個重要」的「科學管理原則」,因此被後世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此「四個原則」: Ⅰ.「第一個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 : 摒棄「經驗法則」= 指「建立科學方法」,以「取代」其「老式」的「經驗法」= 是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任務」來「取代」其「經驗法則」= 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方法」,以「代替經驗法則」=「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其「經驗法則」。 Ⅱ.「第二個原則」-「工人選擇科學」原則 : 要以「科學方法」去「挑選 ( 選用 )」、「訓練」與「發展」其「工人能力」,而不是「消極」地「放任工作訓練自己」=「工人」應按「生理」、「心智」和「心理特性」予以「遴選運用」。 Ⅲ.「第三個原則」-「誠心合作」原則 : 「各人員之間」及「各組織單位」必須「密切配合」=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乃提供「詳細」地「教導」與「監控」其「每位工人」的「工作表現」。 Ⅳ.「第四個原則」-「責任劃分」原則 : 「科學性分工」=「管理者」與「員工」必須有「適當」的「分工」= 建立「經理者」及其「員工」有效的「分工制度」= 「管理者」與「員工」要「分攤」其「工作」與「責任」= 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 是在「管理階層」與「工人」之間「平均分配工作任務」→「管理階層」重在「科學管理原則」的「運用」;而「工人」則依「科學管理原則」來「達成任務」。 ※ 上述這「四個原則」即被「後世」稱之為 :「泰勒主義」( Taylorism )。   (4)「時間研究法」 ( 拿「碼錶」) 此種「工作分析方法」為泰勒 ( Taylor ) 所「倡導」。【而「動作研究法」則是吉爾布勒斯 ( Gilbreth ) 所「倡導」的 ( 拿「攝影機」),其又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5) 泰勒 ( Taylor ) 「特別強調」其「員工」的「動作」與「時間」之「配合」:  「核心理論」-「動作與時間研究」:「動作與時間之研究」為「科學管理學說」之「核心理論」。其所「討論因素」有四 : Ⅰ.「能量」(「人類生理」的「能量」) : 「人體」的「生理活動能量」,有其「限度」,若「超出」此一「限度」,則「失去作用」,故必須發展「人與機器模式」,以「增加」其「生產效率」,「實現組織目標」,此即所謂 :「活動」的「經濟原則」。 Ⅱ.「速度」(「生理活動」的「速度」) : 「生產活動」之「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而須以「科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出「有關人員」的「工作活動」之「資料」,進而「規劃」其「標準」的「動作時間」。 Ⅲ.「持久性」(「生理活動」的「持久性」) : 「人員執行工作」之「持久性」,應「配合基本」的「動作單位」,以期「延長」其「操作工作」之「時間」,而「員工持久性」之「測量」,須從「人體各部分構造」之「活動機能」開始「研究」。 Ⅳ.「成本」: 「科學管理學派」對於「動作」與「時間」的「研究」,最關心「兩個問題」,即 :「時間」的「成本」與「金錢」的「成本」,因此在其對「動作」和「時間」的「測量」及「分析」時,「竭盡所能」地以求「標準化」,其「目的」不外乎是在「避免」其「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6) 泰勒 ( Taylor ) 提出「鏟煤科學」是強調「 進行動作-時間的研究 ( Time and Motion Study ) : Ⅰ.「著名」的「實驗」:「鐵鍬實驗」是指「使用鐵鍬鏟煤」是「工廠運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泰勒 ( Taylor ) 發覺「鏟煤」大有學問,其「關係」到「生產力」的「高低」。 Ⅱ. 於是泰勒 ( Taylor ) 制定「標準」的「鏟煤動作」,設計「功能最強」的「鐵鍬」,規定「工人」的「力道」,「揮鏟」的「次數」,以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結果,以往本來是「500 個工人」才能「完成」的「鏟煤量」,最後竟「縮減」到「140個工人」就能「完成」。   (7) 泰勒 ( Taylor ) 所「關切」的「重心」在「生產性工廠」或「作業層級」( shop or operative level ) = 重視「基層工人」之「研究」= 「主要」研究組織「中、下階層」的「管理」,故採取「微觀研究途徑」【但費堯 ( Fayol ) 所「關切」的「重心」則是在「組織高層次」得以「適用」的「廣泛管理原則」,故採取「宏觀研究途徑」= 即重視「高階主管」的「管理技術」= 「研究」以「管理人員」為「重點」】。   (8) 泰勒 ( Taylor ) 講究「最佳工作方法」的找尋 :「科學管理學說」強調所謂「最佳方法」( one best way ) 的「追求」,「事實」雖「不可能」,且犯有「價值判斷」之「色彩」,但對於凡事「極力尋求較好方法」的這一份「熱情」,對「組織」之「作業」卻「無形中」產生了「時時求新」、「時時求變」的「改革之風」。 ※ 簡言之,泰勒 ( Taylor ) 主張以「動作時間研究」尋找「最佳」的「工作方法」【即 :「找尋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9)「主要哲學」:「合作」( cooperation ),可以說是「泰勒主義」的一項「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Ⅰ.「合作」是達成「科學管理」的「先決條件」; Ⅱ.「合作」同時也是「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 ※ 故依據泰勒 ( Taylor ) 之說法,如果「管理者」與「工人」間「無法」取得「合作」,則「所有其他各項原則」與「技術」皆將「完全落空」。   (10) 在「科學管理」中有所謂的「甘特圖」=「甘梯圖」( Gantt Chart ),其「作用」為 : 「控制工作進度 」【甘特 ( Gantt ) 最「傑出」的「貢獻」除了「甘特圖」之外,其另外還提出了「獎金制度」之「概念」】。 ※「獎工制度」: 「獎工制度」,是指員工工作數量「超過一定標準」時,除可獲得「基本工資」外,尚可獲得「額外」的「獎金」。所以「獎工制度」是一種「輔助性質」的「薪資制度」。一般常用的「獎工制度」有下列幾種: ⊙「霍西」-「獎工制」( Halsey’s Premium System ) : 「霍西獎工制」為「計時」與「計件」的「混合制」,不論「員工」的「產量」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均訂有「計時」的「保障工資」,其「特點」在使員工「分享節省時間成本」的「一部分」。 ⊙「歐文」-「獎工制」( Rowan’s Premium System ) : 「歐文獎工制」是依據「霍西獎工制」發展出來的,其「主要」的「特點」仍在「計算節省」的「時間」所應「給予」的「獎金」。 ⊙「泰勒」-「差別計件制」( Taylor’s Differential Price - Rate System ) : 「泰勒差別計件制」的「主要特點」,在於「每一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與「操作動作」,均經「詳細」的「標準化」與「規定」,而「員工」則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 以「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方法」,來「制定」其「工作標準」與「規定」,而「員工」依其「工作」是否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而有「不同」的「工資率」,此「制度」即為 :「泰勒差別計件制」【換言之,泰勒 ( Taylor ) 等人的「科學管理學派」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基本因素」】。 ⊙「甘特」的「任務 ( 作業 )」及「獎金制」( Gantt’s Task and Bonus System ) : 「甘特任務 ( 作業 ) 獎金制」是為「計時制」與「差別計件率制」的「混合制」,該「制度」認為應給予「員工」一個「基本」的「保障工資」,假若「員工」能達到「所要求」的「生產標準」,則同時「另外」給予「管理者」與「工作者」額外的「獎金」,所以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獎工制度」。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 「艾默生效率獎金制」此「獎金制度」為有「效率」的「教長」尊稱的艾默生 ( Emerson ),結合「泰勒」及「霍西」兩人之「獎金制度」的「特點」而成,此「獎金制」的「特色」在於「每位工人」的「工作效率」只要「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二」,即能獲得「獎金」的「鼓勵」,若「未達標準」的「三分之二」,則只給予「計時制」的「保障工資」。   4. 利用「觀察」、「蒐集」、「分析」、「綜合」、「應用」、「證實」等「步驟」所「研究出來」的「管理方法」狹義的稱為 →「科學管理」。   5. 所謂「科學管理」,是指以「科學 ( 辦事 ) 方法」去「執行管理工作」,使其「有計劃」、「有條理」,而達成「減少成本」、「增進效率」之「目的」。   6.「科學管理」之「根本原則」即是 : 「提高效率(efficiency)」【而「科學管理」重視的是「機械效率」,用「科學」】。   7.「科學管理」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一套「管理方法」。   8.「科學管理」:是「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進行「管理」,主張用「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9. 因其「首先應用」於「工廠管理」、「企業經營」等「方面」,著有「成績」,故「一般人」所稱「科學管理」,即是指「工商管理」而言。   10. 但就「廣義」來說,實應包括「一切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工作」。   11.「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來「提升生產力」。   12.「美國」的「公部門」對「績效管理」的「重視」首先 ( 最早 ) 始於「功績制」的「人事制度」,而這套「制度」乃是受到「科學管理運動」的「影響」。   13.「科學管理」大概可以包括下列「項目」: (1)「動作研究」; (2)「時間研究」; (3)「動作時間分析」; (4)「方法研究」; (5)「工作流程分析」; (6)「工具設計」; (7)「工廠佈置」; (8)「工資標準」。   14.「科學管理」之「基本假定」: (1)「人」是「理性」、「經濟性」的「動物」。 (2)「理性化」的「管理」: 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3)「勞資衝突」,可以「合理管理」加以「解決」。 (4)「人員」的「工作」,可以「數量」加以「分析」。 (5)「人員」若「不嚴加管理」會「偷懶」,所以必須「訂定嚴格監督管理方法」。   (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之「涵義」:   1.「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學派」=「計量科學」=「計量管理學派」=「計量管理學」=「數量學派」=「作業研究學派」=「作業研究」=「分析式管理」=「運籌學」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所「發展」出來「作業研究」應用於「軍事用途」。   2.「管理學」(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 「管理科學」: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電腦技術」,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解決各項「生產」、「經營」問題。   4.「管理科學」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5.「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6. 簡言之,「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 →「管理科學」 ( ≠ 科學管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 ,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 : (1)「統計判斷」; (2)「線性規劃」; (3)「排隊論」; (4)「博弈論」; (5)「統籌法」; (6)「模擬法」; (7)「系統分析」; ※ 這些「成果」應用於「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   8.「管理科學」之「特色」: (1)「數學模式」; (2)「電腦」為「工具」; (3)「系統觀點」=「系統方法」; (4) 在「封閉系統」中求「最佳解」; (5) 將「問題」給「量化」; (6) 關心「經濟問題」及「技術問題」而非關心「社會問題」及「心理問題」; (7) 具有「規範性」,非「描述性」。 ※「管理科學學派」是屬於「修正時期學派」,而「當時」尚無「開放系統」的「觀念」,而是到了「當代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 才有「開放系統」的「觀念」【而「開放系統」: 則是指「組織」會與「外界環境」作「互動」即 : ( 反熵作用 ) = ( 新陳代謝 )】。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之比較 : 一般而言,「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 乃是於「1900 年左右」出現的一種「管理理論哲學」;而「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 乃是「1970 年以後」所「出現」的「管理技術」: 因此「二者」是有其「差別的」,但也「關係密切」,簡述如下 :   (一)「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不同」之處 :   1.「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意義」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是指由泰勒 ( Taylor ) 【因泰勒 ( Taylor )「提倡」使用「科學方法」來找出「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而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勒 ( Taylor )】所「提倡」之「科學管理學派」,其「主要意義」乃以「科學方法」改進「工作方式」,使其「有計劃」、「有效率」之「管理理論」。 ※ 簡言之,「科學管理」→「科學」:是指將「科學方法」與「科學原則」應用到「管理上」。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指採用「作業研究計劃決策技術」和「模式建構」,並滲進「電腦化模擬」及「資訊管理系統」所「結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技術」。 ※ 簡言之,「管理科學」→「數學」:「管理科學」是指以「數量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管理科學家」對「管理現象」的「分析」,主要「適用」的「方法」為 →「數量方法」。【「管理科學」以「數學」研究「管理問題」,從「數學」的「模型」導出「解決管理問題」的「方案」故又稱「計量管理」=「管理者」根據「數理統計」的「方法」,作為「決策分析」的「工具」,這一套「有系統」的「知識」,稱之為「管理科學」】。   2.「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產生時間」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產生於「1900 年」左右【「科學管理學派」是在「傳統理論時期」】。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產生在「1970 年」以「後」【「管理科學學派」是在「修正理論時期」】。 ※ 換言之,「先」有「科學管理」,然後 才有「管理科學」。   3.「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目的」不同 :   (1)「科學管理」 : 「科學管理」追求「效率」【泰勒 ( Taylor ) 的「科學管理」可以視為是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的「行政理論」】。   (2)「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追求「效能」,亦即「作出最佳決策」。   (二)「科學管理」與「管理科學」二者「關係」: 在「行政學」的「演進」上,「二者關係」頗為「密切」: 1.「現代管理科學」的「若干技術」如 :「電腦」、「作業研究」,均「得自」於「科學管理」的「啟發」。 2. 若無「現代管理科學」的「發明」,則所謂「管理科學」自始「無出現」之「可能」。 (一)科學管理理論(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泰勒(F. W. Taylor)。   1.  重視由下往上,注重基層人員工作方法的研究。    2.  六項原則:科學方法工作原則、時間設定原則、按件計酬原則、計畫與生產分離原則、功能管理原則、管理人員專業化原則。    3.  採用科學方法管理、訓練人員。    4.  提供標準化的工作環境和設備。    5.  管理員與工作員要適度分工,去除權責不清的弊病,前者負責計畫;後者負責執行。    6.  將複雜的工作分析為數項簡單、明確的工作,將工作程序科學化,再分別交由不同人員擔任,員工只需要照章行事。    7.  尋求客觀的績效標準,提高組織成員的工作效率。   (二)行政管理理論(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ory),費堯(H. Fayol)、葛力克(L. Gulick)。   1.費堯的理論內容 (1)重視由上往下的歷程,偏重管理人員管理方法研究。  (2)五項行政歷程: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POCCC)。  (3)十四條管理原則:專業分工、權責相稱、紀律嚴明、命令單一、目標統一、組織至上、報酬合理、適度集權、層級節制、人事相適、公平原則、工作任期安定、自動自發、團隊士氣。   2.葛力克的理論內容:擴充費堯學說,改為計畫、組織、用人、指揮、協調、報告、預算(POSDCoRB),其主要理論要點: (1)重視行政歷程的進行。  (2)實施部門分工,分工時應注意人事、權責相符合。  (3)實施層級節制,並注意控制幅度的適當與命令統一,每位成員只接受一位上司的命令。  (4)設置幕僚人員輔助業務人員。  (5)保障成員任期,給予適當報酬。  (6)組織利益應先於個人利益。   (三)科層體制理論(Bureaucratic Model Theory),韋柏(M. Weber),   1.職位分層,權限劃分清楚。  2.權力從屬關係嚴格,下級接受上級指揮,亦有申訴權力。  3.訂定權利義務的完善法規,一切依法行事。  4.建立資料檔案。  5.建立理性關係,用人唯才。  6.聘僱制度應保障員工任期。  7.依照員工對專業的貢獻或年資,給予薪資上的獎勵。   (四)霍桑實驗學派 ,梅堯(G. Mayo)。   著重層面: 心理和社會影響因素   1.  經濟誘因不是唯一   2.  生產受限於非正式的社會規範大於生理能力   3.  成員面對管理時是以非正式組織成員角色而非個人角色   4.  專業化不一定會導致最有效率的工作   5.  提出非正式組織領袖影響力的重要 "泰勒"提出的 "科學管理原則"               第一原則為「動作科學原則: 即對每一個工作人在工作時的每一動作元素, 均應發展一套科學標準,以替代舊式的隨意操作之經驗法則。   第二原則為「工人選用科學原則: 即應以一套科學的步驟來選用工人,然後訓練之、教導之、及發展之, 以替代過去由工人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及自己摸索訓練自己的技術之混亂方式。   第三原則為「誠心合作及和諧原則: 即員工之間必須誠心誠意互相合作,才能產生團隊力量,能產生重大效率。 而非各行己是之個人主義。 另者,老闆(資本主)與勞工間亦應採取和諧共利的立場, 而非敵對排斥之立場,才能獲取真正提高效率及生產力之成果。   第四原則為「發揮最大效率原則: 即管理階層與工人都有各自發揮最大效率的場合, 所以對生產力之提高各負有相當之分工責任, 凡是較適宜由管理階層承擔的部份(如計劃、控制)應由管理階層承擔, 而不應像過去,把所有的工作均由工人承擔,遇有成果不佳之時,則完全責備工人。 為發揮每個人之最大效率並享取最大繁榮,應發展每個人之潛力專長。   管理技術學派之代表人物為泰勒(F. W. Taylor)。他不但是第一個提出科學管理觀念的人,更是成就非凡的科學管理學家。由於他的鼓吹及倡導,科學管理的思想及方法乃能迅速地普遍而為人接受,人們為了表示對他成就及貢獻的崇敬,乃尊稱他為「科學管理之父」。 泰勒從動作與時間研究著手,大力的提倡科學管理,1895年泰勒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發表他的第一篇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題為:《論件計酬制》,深受當時工業界人士之注意。重心設計工作流程,促成效率工程科學興起。 泰勒在1903年發表「工廠管理」,提出下列幾點原則: 1.良好的管理目標在於給與較高的工資,同時獲得較低的單位生產成本。 2.為達此目的,管理階層必須應用研究及實驗之科學方法以建立生產作業之標準程序及原則。 3.工作人員之工作位置以及原料之選擇均需以科學方法為之,以便符合標準。 4.對工作人員應給予訓練以改進其技能,俾能獲致標準之產量。 5.管理階層與員工間應有密切而良好的合作。  1911年泰勒的代表著《科學管理原理》問世,在本書中,泰勒提出四項方法: 1.對於個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均應發展一套科學,以代替原有的經驗法則; 2.應以科學方法甄選工人,然後加以訓練、倡導及發展,以代替以往由工人自己選擇工作及自己訓練自己的方式; 3.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俾使工作能做得符合科學的原理; 4.對於任何工作,管理階層與工人幾乎均有相等的分工和相等的責任,凡宜由管理階層承擔的部份,應由管理階層承擔。 泰勒(F. W. Talor;1856~1915)於西元1911年出版了《科學管理原則》(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書,書中提出了以下四項管理原則,被稱之為「科學管理四原則」: (1)  動作科學化原則(scientific movements):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動作元素,應以科學分析而發展出一套標準,來代替經驗法則。 (2) 工人選擇科學原則(scientific worker selection):以科學步驟來選擇工人,然後加以訓練、培養、得到工作技能;而非如同以往任憑其自己摸索。 (3) 誠心合作原則(cooperation and harmony):管理者與員工之間應誠心對待、相互合作,才能產生團隊力量。 (4) 責任劃分原則又稱最大效率原則(greatest efficiency):劃分工人與管理者之間的責任,各盡其職,發揮最大效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泰勒動作科學科學管理科學管理理論行政管理理論動作科學原則誠心合作合作誠心合作及和諧原則工人選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