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哲學家名言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於試題:15 下列何人曾主張:「一切懲罰都是危害,一切懲罰本身都是邪惡」? (A)a彌爾(J. Mill) (B) b洛克(J. Locke) (C) c邊沁(J. Bentham) (D) d盧梭(J. Rousseau) 福祿貝爾: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 杜威: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而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皮亞傑:吾人所學即所行。 霍布士:萬物皆來自感覺與思維觀念的運動。 康德: 1.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2.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造物。    3.兒童應受教育,但非為了現在,而是為將來。人可能改 良到一境界,適合於人類理想與人生全部目的。     4.教育的使命,在完成人之所以為人。楊格:「知識」是社會形成的,而「課程」是社會所組織的知識。 艾波:教育者應是社會權力結構,和每日教學的生活世界中,經驗取得之媒介。    課程的實施,不能成為意識型態的製造工具,或是社會低層再製造工具。康美紐斯:人要受教育才能成」人」。 拿托普:人類只有透過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 哈伯瑪斯: 1.客觀的知識須經由理性批判的作用,及在理性溝通 情境下,來形成「共識」。       2.溝通的目的,在於促進理解,而非戰勝對方。(論辯倫理學) 培爾茲:力量存在於現在。(完形治療法) 亞理斯多德:1.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2.人是理性的動物。       3.各種學藝皆以善為目的。       4.勞心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重文雅,輕實用) 胡塞爾:我們只能以主體的立場,去認識客觀世界,而使其在我們的意識結構中,構成真正的客觀知識。 馬斯洛:凡是一個人能夠做到的,他一定會去做,我們可以稱這種需求為「自我實現」。 杜拉克:資本主義之後的知識社會,資本不再是主導經濟發展的力量,知識的運用與製造,才是經濟成長的動力。 史摩爾:教育最大的目的,自社會學觀點看去,乃增進個人對其所生存社會之適應能力。 盧梭:1.教育應是消極的、順應自然的;不應是干涉的、人為的。    2.一切社會制度全是惡的,因為它總是趨於壓制和逼迫個性的自然發展,此壓迫乃人類一切罪惡的源泉。    3.我們必須運用四肢、覺官、器官等智慧的工具,才能夠思考。自然的用意,要先使身體強健,然後再使用腦子。(重健康教育) 班度拉:人為自己設定某些行為標準,以自我讚許或自我懲罰方式,去衡量自己的行動。 培根:1.知識即權力,不是裝飾品。    2.理解是知識的本源,人類的知識涉及人類理解的三部份~歷史由於記憶;詩辭由於想像;哲學由於理性。 柏拉圖:1.非生物的結構,是整體等於部分的組合;而生物的結構,是整體大於部分的整合。(重統整、通識教育)     2.不懂幾何學的人,不可進入我的學校。 赫欽思:1.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年輕人在今後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     2.教育包含教學,教學包含知識,知識是真理,真理在什麼地方都一樣;所以教育在什麼地方都一樣。 邊沁:一切懲罰都是危害,其本身都是邪惡。 懷德海:教育應該始於研究,且應該終於研究。 斐希特:教育的第一目的,在造就獨立之我,造成自動自決的塑造之人格,造成自身及環境的主人翁。 凱欣斯泰納:教育的目的,在把一定的文化價值輸入兒童的經驗中,使兒童得以自由發展其能力,而為社會謀福利。不依個性則無從實現國家的價值;又非取得文化價值,則個性亦無從實現。(重文化價值、兒童經驗) 推孟:就普通情形而論,低能終究是低能;愚笨終究是愚笨;平庸終究是平庸。 洛克:1.心與身全賴練習,即許多天生的本事,仔細考究,大半由於練習,反覆行之始克奏效。(官能心理學)    2.人的一般態度和能力所以表現不同,是受教育的影響,故對兒童的心性應及早訓練。 裴斯塔洛齊:教育的象徵,是溪邊沃土裡的種子。一粒種子包含一棵樹的全型,一嬰孩包含一人格的潛力,只待漸成長,教師不能增其新才能,注入新生命,只能不讓外來影響,摧折其生機。(以樹木喻樹人) 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教育就是指一個文化體系的傳遞;在文化變遷時,除傳遞外,也兼指兩個文化體系的傳播和融合。 塗爾幹:教育的目的,在使青年社會化。    (認知歷程影響學習遷移) 皮亞傑:吾人所學即所行。 布魯納:所獲知識若無充分之結構予以維繫,不但易遺忘,且與結構不相連屬之事物,亦為記憶之大障礙。(生活中心課程之缺失) 福祿貝爾: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 杜威: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而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皮亞傑:吾人所學即所行。 霍布士:萬物皆來自感覺與思維觀念的運動。 康德: 1.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2.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造物。    3.兒童應受教育,但非為了現在,而是為將來。人可能改 良到一境界,適合於人類理想與人生全部目的。     4.教育的使命,在完成人之所以為人。楊格:「知識」是社會形成的,而「課程」是社會所組織的知識。 艾波:教育者應是社會權力結構,和每日教學的生活世界中,經驗取得之媒介。    課程的實施,不能成為意識型態的製造工具,或是社會低層再製造工具。康美紐斯:人要受教育才能成」人」。 拿托普:人類只有透過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 哈伯瑪斯: 1.客觀的知識須經由理性批判的作用,及在理性溝通 情境下,來形成「共識」。       2.溝通的目的,在於促進理解,而非戰勝對方。(論辯倫理學) 培爾茲:力量存在於現在。(完形治療法) 亞理斯多德:1.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2.人是理性的動物。       3.各種學藝皆以善為目的。       4.勞心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重文雅,輕實用) 胡塞爾:我們只能以主體的立場,去認識客觀世界,而使其在我們的意識結構中,構成真正的客觀知識。 馬斯洛:凡是一個人能夠做到的,他一定會去做,我們可以稱這種需求為「自我實現」。 杜拉克:資本主義之後的知識社會,資本不再是主導經濟發展的力量,知識的運用與製造,才是經濟成長的動力。 史摩爾:教育最大的目的,自社會學觀點看去,乃增進個人對其所生存社會之適應能力。 盧梭:1.教育應是消極的、順應自然的;不應是干涉的、人為的。    2.一切社會制度全是惡的,因為它總是趨於壓制和逼迫個性的自然發展,此壓迫乃人類一切罪惡的源泉。    3.我們必須運用四肢、覺官、器官等智慧的工具,才能夠思考。自然的用意,要先使身體強健,然後再使用腦子。(重健康教育) 班度拉:人為自己設定某些行為標準,以自我讚許或自我懲罰方式,去衡量自己的行動。 培根:1.知識即權力,不是裝飾品。    2.理解是知識的本源,人類的知識涉及人類理解的三部份~歷史由於記憶;詩辭由於想像;哲學由於理性。 柏拉圖:1.非生物的結構,是整體等於部分的組合;而生物的結構,是整體大於部分的整合。(重統整、通識教育)     2.不懂幾何學的人,不可進入我的學校。 赫欽思:1.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年輕人在今後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     2.教育包含教學,教學包含知識,知識是真理,真理在什麼地方都一樣;所以教育在什麼地方都一樣。 邊沁:一切懲罰都是危害,其本身都是邪惡。 懷德海:教育應該始於研究,且應該終於研究。 斐希特:教育的第一目的,在造就獨立之我,造成自動自決的塑造之人格,造成自身及環境的主人翁。 凱欣斯泰納:教育的目的,在把一定的文化價值輸入兒童的經驗中,使兒童得以自由發展其能力,而為社會謀福利。不依個性則無從實現國家的價值;又非取得文化價值,則個性亦無從實現。(重文化價值、兒童經驗) 推孟:就普通情形而論,低能終究是低能;愚笨終究是愚笨;平庸終究是平庸。 洛克:1.心與身全賴練習,即許多天生的本事,仔細考究,大半由於練習,反覆行之始克奏效。(官能心理學)    2.人的一般態度和能力所以表現不同,是受教育的影響,故對兒童的心性應及早訓練。 裴斯塔洛齊:教育的象徵,是溪邊沃土裡的種子。一粒種子包含一棵樹的全型,一嬰孩包含一人格的潛力,只待漸成長,教師不能增其新才能,注入新生命,只能不讓外來影響,摧折其生機。(以樹木喻樹人) 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教育就是指一個文化體系的傳遞;在文化變遷時,除傳遞外,也兼指兩個文化體系的傳播和融合。 塗爾幹:教育的目的,在使青年社會化。    (認知歷程影響學習遷移) 皮亞傑:吾人所學即所行。 布魯納:所獲知識若無充分之結構予以維繫,不但易遺忘,且與結構不相連屬之事物,亦為記憶之大障礙。(生活中心課程之缺失)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人物一簞食地理俗俚諺霍布士世界宗教培爾茲霍布士:萬物皆來自感覺與思維觀念的運動。世界最培爾茲:力量存在於現在。(完形治療法)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