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課程評鑑的類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於試題:38.大智國小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進行評鑑,主要目的在蒐集課程草案的優缺點資料,作為改造或修訂課程之用。這 屬於下列哪一種評鑑? (A)目標評鑑 (B)績效評鑑 (C)形成性評鑑 (D)總結性評鑑 課程評鑑類型 A.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的概念,由史克芬首先提出,兩者對課程評鑑都十分重要。形成性評鑑用於課程設計過程中,主要目的在搜集課程草案或原型優缺點的資料,做為改進或修訂之用。總結性評鑑發生於課程完成之際,主要在蒐集資料,判斷課程的整體效果,做為推廣採用的依據,也可用來判別課程發展的績效。 B.依據目標評鑑及不受目標約束評鑑:課程評鑑依目標扮演的角色,可分為兩類,一是依據目標的評鑑,二是不受目標約束評鑑。 C.內部和外部人員評鑑:由內部人員擔任評鑑,亦稱為業餘者的評鑑,因為所謂內部人員係指課程發展小組的成員,他們對於評鑑工作時常是外行的。由外部人員充任評鑑工作,亦稱為專業評鑑,因為外部人員係指課程發展小組以外的評鑑專家。由內部人員或外部人員評鑑,各有優劣,最好是將兩種人員結合起來。在形成性評鑑時,多用內部人員參加評鑑;在總結性評鑑時,多用外部人員參加評鑑。 D.內在標準與外在標準評鑑: i.其主要區分依據於評鑑的判斷標準方面。主張內在標準者,先要界定優良課程是什麼,它應包含哪些要素或成分,每一要素的設計原則是什麼,然後把所要的評鑑的課程拿來和優良課程評鑑條件相比較。 ii.主張依據外在標準來評鑑者,認為優良課程的條件固然重要,然而課程實際上能否產生的效果無疑更為重要。 E.過程評鑑和結果評鑑: i.主張結果評鑑者,往往只注意到輸入和輸出兩端,對於其中過程則缺乏注意。又稱暗箱式評鑑。 ii.過程評鑑評鑑者在過程評鑑中,其重點在於輸入輸出兩端的過程,即對課程實際運作的現象,提出豐富完整的描述,使其中複雜的互動因素和互動關係顯現出來。 F.量的評鑑與質的評鑑: i.量的評鑑認定量化才客觀及科學,因此試圖把複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推斷課程的成效。 ii.質的評鑑反對量化才算科學的觀點,也反對把複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字,更不贊成不顧過程只重輸入輸出兩端的測量。質的評鑑希望描述教育現象的複雜背景因素,也要描述複雜的過程,任何結果的呈現都不許脫離其出現的情境。 G.比較與非比較評鑑:主張比較評鑑者認為課程評鑑通常要採判別課程的優劣價值,「比較」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主張非比較評鑑者認為課程的比較十分困難,其中各種干擾正確比較的因素難以控制,因此對比較結果的辯護也就十分不易。 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70C054/blog?node=000100049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課程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