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質性研究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這題所指可能是偏質化研究從下列的文章截取一段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gh11.htm 雖「質化研究」似乎真得可看到「量化研究」所看不到的教育現象,而且,可避免昔日部份「量化研究」被譏為「躲在研究室」、「推演」、「想像」教育實況之很難辯解的「口實」;不過,「質化研究」也如同「量化研究」一樣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限制,這我們可由其特性來了解(Allan, 1991; Bryman, 1988; Burgess, 1985; Jones, 1991; Rose, 1991):  (一)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對情境的界定力求一致,儘量避免認知上的差距。因此,「研究主體」與「被研究客體」間必須花費較長的時間在「理性」基礎上來溝通,避免因個人、族群、政治或商場等利害衝突而影響立場的客觀性。  (二) 研究者必須在自然的情境中親自從事非結構性的觀察(結構性的觀察屬於量化研究的範疇),了解被研究者的整體情境中的研究變項,不藉由其它研究工具取代(例如:問卷、測驗與評量)去搜集資料。因此,研究者務必以「純粹理性」的「客觀」態度為之,避免流於「主觀」的「合理化詮釋」或「自圓其說」。   (三) 強調持續性地主動觀察所研究的社會現象,俾利資料蒐集的整體性,因此,研究情境的規模往往受限,僅能做小規模的深度探索,而較難做大規模的廣度了解,故而「質化研究」的結果在「外在效度」的推論上,往往較不易令人折服;且社會情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不斷地往前變遷,故而所「觀察」與「訪談」的結果..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研究主體被研究客體質性研究外在效度」的推論時」、「空」交叉點的「社會現象理性自然的情境中親自從事非結構性的觀察質化研究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