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PRICE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Prevention & Protection (預防與保護) 做好運動前的預防是預防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若是運動傷害不幸發生時,應該儘可能保護受傷的部位,防止二次的傷害。此時,可以使用輔具,如拐杖等,以減少患部的使用,癒後會更加良好。   Rest (休息) 當傷害發生時,應立即停止運動,經醫生診療包紮後才可繼續活動,千萬勿逞強以免傷害擴大,休息是最佳良藥。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受傷後勉強自己,繼續運動,將使受傷進一步惡化。   Ice (冰敷) 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傷處的腫脹、疼痛及痙攣,亦具麻醉止痛之效果。受傷之後愈早冰敷愈好,傷後立即冰敷,可減少腫脹,並縮短復元時間。 使用冰敷的方式:以雙層塑膠袋或溼毛巾裝入碎冰,直接置於傷處皮膚上,若傷者皮膚會對冰過敏,則以一層溼的彈性繃帶包著傷處,再將冰袋置於傷處上,再用剩餘的彈緎繃帶固定冰袋。 冰敷時間以十五分鐘為原則,暫停十分鐘再做一次,勿超過三十分鐘,否則可能會發生凍傷或神經傷害。嚴重扭傷或肌肉裂傷時,可重覆四次。 傷後二日內,每天至少使用冰敷三至四次。較嚴重之傷害,建議在使用冰敷三日後,且腫脹有明顯消退時,才考慮使用熱敷。不要太早停用冰敷而轉用熱敷,太早使用熱敷反而會引起腫脹與疼痛。 冰敷的注意事項:對於嬰兒或老人,以及循環系統疾病,如雷諾氏症(肢端之間歇性蒼白或發疳,係由寒冷所引起的動脈痙攣)患者,則不可使用冰敷。   Compression(壓迫) 壓迫可預防血管繼續出血或骨折移位,使傷害區域的腫脹減小。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例如:足、踝、膝、大腿、手或手腕等部位,來減少內部出血。 包紮時,從傷處幾吋之下開始往上包,大約以一半左右做螺旋狀重疊,以平均而加點壓力的方式逐漸包上,但經傷處則較鬆些。包紮略緊壓迫即可,如過度緊繃會使血液循環不良,組織壞死。出現麻痺、疼痛、皮膚發紫時,表示太緊;太鬆則會脫落,失去壓迫效果。   Elevation(抬高) 將患者抬高或躺下,讓受傷部位高於心臟,減少血液循環至傷部,降低流血量與腫脹程度,防止患部出血、腫脹紅腫。儘可能在傷後廿四小時內,都抬高傷部。當懷疑有骨折時,應先固定在夾板後再抬高,但有些骨折是不宜抬高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休息保護冰敷壓迫抬高運動傷害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