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輔導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A)關於試題:35. 主張「輔導即教育」(Guidance as Identical with Education),認為教育和輔導是同義字,不可能有 所劃分。此項觀念,是由何者提出? (A)布魯爾(J.M.Brewer) (B)桑代克(E.Thorndike) (C)皮德思(H.J.Peters) (D)司徒亞特(N.R.Stewart)   學校輔導概念的演變   1.帕森斯模式(The Parsonian model, 1909),   職業輔導模式,將個人特質與職業要求作適當之配合,視為輔導的主要課題。   2.輔導即教育(J. M. Brewer, 1932)   教育之目的在使學生具備知識與智慧,輔導則提供經驗和啟示。   3.輔導是分配與適應(W. M. Proctor, 1925)   輔導是幫助學生配合其能力興趣和目的選擇適當課程及學校和職業。   4.輔導即診斷與治療(D. G. Paterson, 1938; E. G. Williamson, 1939)   強調使用心理測驗、臨床技術與分析診斷等技術,重視客觀資料的蒐集,及輔導人員專業化運動。   5.輔導是做決定〔decision making〕(A. J. Jones, 1949; G. Myers, 1941; M. R. Katz, 1963)   輔導是學生面臨選擇與適應問題時給予的協助。透過選擇的過程,個人得以發展。   6.輔導是折衷體系〔eclectic system〕(R. Strange, 1932; F. Thorne, 1950)   認為單一理論或方法之效用有限,各種技術和觀點應統合運用,對學生作最佳之服務。   7.輔導是「一群人的服務」〔a constellation of services〕(K. B. Hoyt, 1962)   強調對學生投入全校性的協助,而非單靠少數專業輔導人員的努力。   8.發展性的輔導(W. Little & A. L. Chapman, 1955; H. J. Peters & G. F. Farwell, 1967; R. H.   Mathewson, 1962)   強調輔導是幫助所有學生在各個發展階段獲得各種經驗﹝職業的、教育的、生活的﹞的發展性歷程。   9.輔導是目的性行為的科學(D. V. Tiedeman & F. L. Field, 1962)   強調利用學生內在的目的性行為,因勢利導,不要依賴外在的制約性控制。   10.輔導是社會改造(E. J. Shoben, 1962)   認為輔導員應成為改造學校文化的觸媒或學生的範本。   11.輔導是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C. D. Kehas, 1970)   強調教學與諮商是並行的兩種教育方法   12.輔導是心理學教育(R. Moser & N. A. Sprinthall, 1971)   認為直接實施心理學教育才是最有效的輔導方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學校輔導概念的演變布魯爾(J.M.Brewer)桑代克(E.Thorndike) 皮德思(H.J.Peters)輔導輔導即教育輔導即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