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程薇-主題式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

主題:班級社會體系理論(Classroom as A Social System)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班級社會體系理論(Classroom as A Social System) 最早提出「社會體系」概念來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是T. Parsons;而將此概念具體化,發展出一套分析人類社會互動的理論模式,並用以闡明教學情況中行為改變問題的,則當推Getzels & Thelen(1960)。     Parsons曾經指出「社會體系」包括下述特性:           (1)它包括兩個人或兩個以上人群的互動;                     (2)一個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處在一個「社會情境」中….;           (3)行動者之間有某種互相依存的一致行為表現 此種表現是由於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標導向(或共同價值觀念),以及彼此在規範與認知期望上的和諧。(陳奎熹,民79)     基於這樣的概念為前提,Getzels & thelen(1960)認為人類在社會體系中表現社會行為,通常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為制度方面的因素,指制度中的角色期望,又稱「團體規範」層面(nomothetic dimension); 一為個人方面的因素,指的是個人的人格特質與需要傾向,又稱「個人情意」層面(idiographic dimension)   為再詳細探討班級的特質,Getzels & Thelen(1972)以為在制度和個人間應再加一個「團體」(group)作為二者間的折衝。     營造優良的班級氣氛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Parsons班級社會班級社會體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