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比馬龍 霍桑 月暈效應是什麼?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      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意思是指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又稱自我應驗預言) 「比馬龍效應」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 種期待心理。八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比馬龍效應。 將比馬龍效應使用在自己的身上時,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也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教師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也就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   2.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 霍桑效應起源於1927年至1932年期間,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愛爾頓‧梅奧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在西方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位於伊利諾州的霍桑工廠(Hawthorne Works)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 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包括外部環境影響條件(如照明強度、濕度)以及心理影響因素(如休息間隔、團隊壓力、工作時間、管理者的領導力) 當被受試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也就是當實驗組之受試者的行為是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知覺所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處理所影響的現象,就被稱為霍桑效應  故在準實驗研究中,若結果非由研究者操弄所造成,而是受試者因為實驗的出現而產生的改變反應,即是霍桑效應。亦即研究進行時各種實驗處理對研究結果都有促進作用,受試者其實是對於新的實驗處理產生正向反應,即行為的改變是由於環境改變,由於實驗者的出現,非是由於實驗操弄所造成,這種假設性效果目前我們常稱之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與強亨利效應(the John Henry effect)易於混淆,因為它們均會對實驗產生一些相反的影響。但是,霍桑效應就實驗處理部分對實驗組的表現,產生影響;而強亨利效應,則對實驗中的控制組之表現產生影響。   3.      月暈效應 (Halo effect) 月暈效應(Halo Effect)又稱環效應,它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 桑代克(E. L. Thorndike)是第一個支持與研究月暈效應的人,它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因對他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不是實際上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當一個人留給他人的印象是「好」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若一個人給人「不好」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諸在他身上。這種現象就是「月暈效應」,也就是俗語中的「以偏概全」。   月暈效應衍生以下三個概念: 以偏概全: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僅根據某一方面員工表現較差的部分,而做出整體績效表現不佳的考核結果 投射作用:投射效果(Projection Effect),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將自己的特質歸於他人身上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指個人對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屬社會團體的影響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以偏概全強亨利效應教師期望月暈效應期待心理比馬龍效應自我應驗預言霍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