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柏恩斯坦(B. Bernstein)的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於試題:20.依據柏恩斯坦(B. Bernstein)的理論,下列何者正確? (A)統整型課程挑戰社會現狀,藉課程選拔不同階層人才 (B)統整型課程維持社會現狀,藉課程培養不同階層人才 (C)聚集型課程挑戰社會現狀,藉課程消弭社會階級的界限 (D)聚集型課程維持社會現狀,藉課程維護社會的權力分配     「聚集型」(collective)與「統整型」(integrated),而這與教師權威有密切的關係,  愈是傳統的社會,知識的分配愈集中化(以聚集型表現), 而知識的結構則傾向分化而獨立。聚集型是以老師為中心,統合型是以學生為中心。 聚集型課程各種內容,具有明確範圍,彼此不踰越。 統合型課程之內容並不各自發展,反而彼此密切(楊瑩,民83:115)。 聚集型課程類似我們今日分科式的課程,透過課程的分化來培養不同階層的人才, 此一類型的評鑑方式常強調知識的記憶; 而統整型課程則是對現在的社會現狀加以挑戰,希望透過課程的統合, 能消弭社會階層的界線;主張知識是公有而非私有, 其評鑑標準也著重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了解(陳奎熹,民79)。 而依Bernstein的觀點,課程的分化及代表權力結構的持續,也就是指文化再製的復演 (賓玉波、鄭勝耀、湯瑞雪、黃約伯,民88:44-45)。 因此,在民主化、多元化的社會,為求社會公平正義、階層流動,學校的課程會逐漸趨向統整式的課程。   節自歐文-教育專業綜合科目 p10-30 (102年8月版本) ※柏恩斯坦(B. Bernstein)在教育知識社會學將課程分類為聚集型、統整型課程。   框架   聚集型   統整型   課程內容   課程間界線嚴謹分化,獨立的學科   (教師中心)   課程間界線寬鬆,討論式活動   (學生中心)   分類原因   基於社會權力分配與社會階級的反應   對社會現狀的挑戰   社會階層   支持維持社會現狀,經由課程培養不同階段的人才   課程的統合以消除社會階級的界線   知識持有   知識像私有財產可聚集   知識是公有而非私產   學生分組   同質性分組   異質性分組   學生選擇   限定的   自由的   教師角色   獨立自主   相互依賴   評鑑方式   強調學生對事實知識的記憶的單一評鑑   著重學生對教材的了解的多樣化評鑑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Bernstein教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