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符號互動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九七○年代興起的「解釋的」教育社會學中的符號互動論有三個主要概念:(一)有意義的符號;(二)共同擁有的意義來自「社會互動」;(三)個體「解釋」與運用符號意義的過程(鍾蔚起,1989)。研究重點在於探討社會互動的性質與過程,基本觀點是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會透過象徵的符號來表達意義、價值和思想,而符號的意義隨個人和情境變化,會有不同的解釋,所描述的是動態的人際關係(陳奎熹,2000)。符號互動論著重於人們對社會生活和周遭世界所賦予的社會意義,認為人們會持續的解釋周遭的世界,並根據先前的經驗和對情境的界定來決定行動。亦即,人有主動性,會主動的詮釋意義,但是人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卻又不可避免的會受制於經驗和情境的影響。從符號互動論來看班級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關係,意義在於: (一)教師常透過期望與學生產生交互作用。在互動過程中,師生雙方會主動詮釋所處環境並作反應,因此,師生的行為會互相影響,而師生關係也是互動雙方創造出來的(陳奎熹,2002)。 (二)教室是一個衝突的情境,也是不斷磋商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各有其目標,並試著運用各種策略使對方接受自己界定的情境定義(李錦旭譯,1987)。 在教學歷程中,教師和學生透過符號傳達彼此的想法,而這些符號會因為師生雙方的詮釋而產生不同的意義和解釋,因此教學的歷程就是一種互動溝通、創造意義的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有密切的關係。過去教師被認為是教室中的主體,決定了教室中人際互動的定向,但在今日的教學型態中,師生雙方則互為主體。師生關係並非被固定安排的,而是師生之間彼此磋商的結果,換言之,學生和教師一樣擁有互動、協商的權力(吳瓊洳,2005)。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社會互動符號互動論主動的詮釋師生互動教學歷程教室中的主體有意義看班級教學衝突象徵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