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 主外派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主外派   古希臘時期:快樂主義   快樂主義的鼻祖:亞里底帕斯(希臘時代),主張善惡須行為結果的苦樂而定。樂為善,苦為惡,離此無從判定善惡。   伊比鳩魯:快樂指身體上無痛苦,精神上無煩而言。   希臘時代快樂主義共同點:以個人的快樂為行為的目的,與社會生活不相容。     近代:功利的快樂主義(或稱功利主義)   彌爾:以社會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為善的最高標準。   邊沁:認為行為的目的,在於求樂而避苦。   方法:使個人苦樂與公眾苦樂相與共的方法,便是獎賞與懲罰的方法。     快樂主義的共同觀點:   (1)對行為的善惡判斷,重結果輕動機。   (2)主張行為的善惡判斷,善是快樂,惡是痛苦。   (3)主張善惡的認辨,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   (4)主張憑藉外力的制裁,建立道德的權威。     主外派(快樂主義)的教育意涵(或教育應用):   (1)教育目標:不在訓練好意志、好品格,在於訓練好行為。   (2)教育手段:主張用獎賞與懲罰的方法。   (3)道德訓練的程序:由外部的制裁轉變到內心的制裁,由苦樂的計較進步到義務心的養成。   第一階段:全憑獎懲的手段,使受教者服從,在服從與畏懼痛苦之間,發生一種聯想。   第二階段:由畏懼懲罰而服從,進而明了行為的意義及其預期產生的結果。   第三階段:能判別是非,和善之所在,已無需外部的制裁,內心已有自制的能力,普遍的義務心亦因此而養成。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功利主義快樂主義伊比鳩魯善惡彌爾獎賞與懲罰畏懼懲罰義務心道德訓練邊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