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行為主義學派幾個重要觀點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練習律(law of exercise):指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隨練習次數的增多而加強。練習律在積極方面是應用律(Law of Use),意指在其他條件相等時,某一刺激與某一反應之間的聯結,一經練習,則該聯結的力量便因之增強。例如:學生學習如何解某種類型的數學題目,老師在黑板上的演算示範是刺激,學生自行練習便是反應。當學生經過多次練習之後,見了同樣類型的題目便能理解該如何去解。換言之,這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已因練習而牢固。應用律有一個附律,叫做多因律(Law of Frequency),即練習的次數越多,則聯結的力量愈強。例如:甲乙二人的智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相等,同時背誦一篇課文,甲生背誦次數較多,必定較乙熟練。另外;練習律在消極方面是失用律(Law of Disuse),即某一刺激與某一反應之間的聯結,在一段時間內不加以練習,則聯結的力量便因之減弱。失用律也有一個附律,叫做近因律(Law of Recency),即某一情境和某一反應之間的聯結,其練習的時間越近,則其聯結越牢固。 學習必須靠著練習,多練習則聯結的力量增強,不練習則聯結的力量減弱,所謂熟能生巧,便是練習律的最好註解。不過僅靠盲目的練習,也不一定能夠增加刺激與反應間聯結的強度。例如:閉目練習畫相同長度的線,每次連畫二百條,共畫二十次,計四千條。其結果,線的長度參差不齊,並不因練習而進步。可知練習次數的多寡,不足以決定學習的成敗。學習必須靠練習,但練習之所以有效,還要靠著意志、目的、注意、觀察等條件相伴而行。如果缺乏這些條件,只是作盲目的消極的練習,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另外;教師還必須注意學生練習超過一定限度後,即使再練習也不會產生顯著影響的過度學習(over learning)。   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即個體對於刺激正準備反應,聽其反應則感滿足;對於某一刺激若不預備反應而被外界強使之反應,則產生煩惱;若對於某一刺激正預備反應,因受外界阻撓以致不能反應時,也感到煩惱。例如:學生正準備做某件事時,給他做,他就覺得滿足;禁止他做,他便煩惱。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先引起學生的學習需要,或學習動機,才能收到效果,若強迫學生學習,未必能得到好的學習效果。 效果律(Law of effect):意指某一刺激所引起之反應得到滿足時,則此種連結便加強,以後再遇到相似情境,便易再出現;反之,若遇到煩惱,則此種聯結將會減弱。就如同桑代克迷籠(puzzle box)實驗中的貓之所以學會了打開門鈕,而放棄亂抓亂咬的動作,是由於打開門鈕,出籠得食,產生滿足的結果;而其他動作,徒增煩惱。因此,打開門鈕的反應被保留下來,而無效的動作都被淘汰了。因此;效果律在教學方法上應用的範圍很廣,例如:訓導上的獎懲方法,就是以效果律為依據。獎善是使良好的行為獲得滿足的結果,而且保留下來;懲惡是使不好的行為獲得煩惱的結果,逐漸淘汰。 不過效果律也有其不能解釋的事實,在人類社會中,為了某一目標而赴湯蹈火或視死如歸的事蹟亦不少,可知煩惱的結果,並不一定能夠阻止人類的活動。因此,人類對於反應或刺激是有選擇的,並不是因為單純的滿足或煩惱。此外,還有學習的目的。人類為了達到一個明確的有價值的目的,可以忍受任何的煩惱和阻撓。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明確指示學習的目的,使學生知道所欲達到的目標;在訓導上也必須指示行為的標準,使學生明瞭訓導的方針。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凡是個體反應後帶來的刺激物能強化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正增強物。由正增強物的出現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正增強作用。例如:在上課的討論過程中,老師必須能夠明顯的引導同學注意,使學生達到老師希望同學學習到的行為目標或反應。所以,每當有同學出現正確的行為標準或反應時,老師就應該立刻給予正增強,以達到最有效的教學導引效果。依個人在上課和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常使用下面幾種增強的方式︰ 1.  語文的正增強:學生表現了符合要求的行為或反應之後,立刻說「好」、「很好」、「對了」以及其他表示滿意的詞句。 2.  非語文的正增強:指點頭、微笑、走向學生、拍拍學生肩膀、注視學生的講話,在黑板上寫上學生的反應,以及其他非語文的滿意方式。 3.  認可的正增強:以語文或非語文的方式,只選擇接受學生表現的某一部分。例如教師問:「小嫻, 9的平方根是多少?」小嫻:「我想是 3。」教師:「對的,但是好像還少了一個答案。你再想想是什麼?」 4.  延宕增強:教師引導全班注意以前某學生所提供的意見。例如教師問︰「十字交乘法可不可以解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式?」全班︰「可以?不可以?」(意見分歧)。教師︰「小嫻,記得妳發現這題無法用十字交乘法來解。」小嫻︰「是的」。教師︰「很好,小嫻在上次上課就發現十字交乘法並不能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多給同學成功的經驗及機會,如此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並強化學習的動機。並且適時地修正增強方式,視情況隨時調整獎勵方式與策略,但這些增強對學生需具有吸引力,且是有意義及建設性的。當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增強方式,使學生了解努力和成果間的關係,而將歸因由外控改為內控。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凡是個體反應能使厭惡性刺激物停止,因而強化了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負增強物。由於負增強物的消失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負增強作用。研究指出,大部份的問題行為,都是因負增強的作用而形成的。即是說,個人在做了行為後,可以逃避了一些厭惡的後果。在教學上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 某生在考試前佯稱肚子痛,老師便容許他去保健室休息,下次再考(逃避厭惡的考試)。那麼,學生便學會說謊。 ·  某生在課堂上常被老師無理責罵,他便偷偷翹課。在外面,他不用被老師責罵(逃避厭惡的責罵)。日子久了,他便常常翹課。 ..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效果律正增強準備律練習律負增強刺激與反應增強多因律失用律延宕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