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Dweck的目標導向與智力內隱理論(implicit of intelligence)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動機的研究者在七○年代之後把注意焦點轉移到更情境特定及歷程導向的動機變項上。Dweck等人(Diener & Dweck, 1978, 1980;Dweck, 1975, 1986;Dweck & Reppucci, 1973)從習得無助及歸因研究中,發現相同能力的兒童在面對學習工作失敗時卻有不同的反應。例如有些兒童會把他們在學習情境中失敗的原因歸諸於缺乏能力,而有些兒童則歸諸於缺乏努力。Dweck稱前者是無助組型,後者是精熟組型。為何相同能力層次的學習者,面對學習失敗時會有不同的反應?Dweck and Elliott(1983)認為這是因為這些學習者持有不同的成就目標所致。他們因此區分兩種目標導向: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持學習目標者從事學習的目的在發展能力並精熟工作;持表現目標者從事學習工作的目的在展現個人的能力或避免讓別人知道他沒有能力。   Dweck將智力的內隱理論(implicit of intelligence)加進其目標導向理論中。她認為個人若視智力為固定不變者(智力的實體論),他從事學習工作的理由是在展現智力,因而會持表現目標導向;個人若認為智力是可以增長的(智力的增長論),則他從事學習工作的理由是在發展智力,因而會持學習目標導向。     資料來源:http://www.ord.ntnu.edu.tw/ntnuj/j48/ed481-2.pdf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Dweck智力內隱理論目標導向學習目標歸因發展智力缺乏努力缺乏能力習得無助表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