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教學與灌輸觀念分析與比較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教學與灌輸  師範大學/歐陽教教授    分別從邏輯、心理學、及倫理學三個角度,把教學與灌輸這兩個觀念分析比較一下:  (一)從邏輯認知的觀點來說:教學的目的是在認知,亦即其結果是「知識」的獲得,絕不是非混淆,真假倒錯。可是灌輸的目的,卻往往是想有意甚至於惡意地型鑄一種似是而非的「信念」或意識型態,使人盲從或頑強地信仰這些似是而非的假知識。至於「教學」的過程也是合於認知的,理性的,是一種追根問底的開放性的討論,較重視思想方法的啟示,而又不忽視真正的知識材料。可是,灌輸的歷程,是不合認知的,甚至於是一種宣傳、欺騙、或洗腦的歷程。為禁錮人心於某一特定的信念,只問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二)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教學應是合於身心發展的次序的。「教學」的意思,就是想以最簡單最經濟的刺激引起最有效的學習反應,而這個反應必須是合於教育意義或教育規準的反應。所以往往要注意學習者的合自願性,亦即適合其身心需要及興趣的學習歷程,這是一種自發自動的歷程,這是「教學」上所要絕對地強調的。在這種情境之下,師生雙方的意向可說是一致的,也就是要共同完成學習的最佳效果,至於「灌輸」卻往往不顧身心發展的歷程,而徒作一種強迫或強制性的學習,師生兩方的內心意向常是背道而馳的,教師往往有個用意,可以說是存心不良,要把一種不合時宜或不合學生需要的「信念」,強迫地壓縮在學生的幼稚的心靈裏,教學者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學習者卻無心於此種索然無味的假知識之學習,因為在這種學習的情境下,師生的心理活動都有悖於教育的合自願性。   (三)從倫理學的觀點來說:也就是從教育歷程的合價值性與否來看,教學的歷程既是合自願性的,且是合於理性的,亦即有其教育上的合價值性:合於認知的價值,理性的價值,及道德理性的價值。換句話說,至於教育的歷程,不能是反理性,或悖離道德的一種歷程,教師絕沒有惡意的存心或動機,心地坦然。至於灌輸的歷程,因教師存心(往往是惡意,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信念教學教學與灌輸灌輸倫理學價值性分析分析與比較心理學意識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