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預算制度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傳統」預算制度 = 「單式」預算制度 =「項目」預算 = 「項目控制」預算制度 = 「項目列舉」預算制度 = 「費用」預算制度 ( CBS ) :「1930 以前」 以控制為中心,達成年度、短期之收支平衡     \ 項目預算           →適合漸進式的決策           →經常費用或資本支出項目不區分           →便於監督與控制政府活動 「1年」為期→ 「預算流向」的「編列」:採「由下而上」方式進行。   二、「複式」預算制度 : 「1930 年」→「經濟大恐慌」(  由於「福利國家觀念」的「興起」:  「複式預算」:是指「政府」按「收支」之「性質」將「預算」分別編成以下「兩個預算」 : 1.「普通預算」( 經常預算 ); 2.「資本預算」( 投資預算 )。 ※依《預算法》第 23 條規定,政府「經常收支」應「保持平衡」,即是屬於「複式預算制度」之「預算觀念」。   三、「績效」預算制度 =「計劃」預算制度 ( Performance Budget System , 簡稱PBS ) =「成本」預算 =「成本分析」預算 : 1.1949 年「胡佛委員會」( Hoover Commission ) 提出 ( 首先使用 )。 ※「績效預算」可稱為是「現代化預算制度」的「源起」( 起源 )。 2.「PBS」是基於政府「職能」( Function )、「業務」( Activities ) 與「計畫」( Projects ) 所編之預算。 3.「1年」為期→ 預算流向的編列:採「由下而上」方式進行。 ※「績效預算制度」( PBS )  注重個別機關之「年度計畫」;而「設計計畫預算制度」( PPBS )  則是加入「中長期」和跨機關之「宏觀視野」。 4.評估方法: (1) 將企業的成本觀念引用到政府機關。 (2) 計算「每一單位」所耗「成本」。 (3) 就「過去成果」與「現行計畫」比較考核費用。 (4)將各機關「同性質」的「工作」所耗「經費」相互「比較」,加以改進。 ->特性: 1. 強調「資源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 2. 重視「預算」與「計畫」的結合。 3. 強調「成本效益分析」的運用。   四、「設計計劃」預算制度 =「企劃」預算制度 ( Planning -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 簡稱PPBS ) : (一)「設計計畫預算制度」的「原始發明人」是→ 諾維克 ( Novick ) 【而諾維克 ( Novick ) 也有「成本分析之父」及「設計計畫預算制度之父」的「美稱」】。 ※「設計計畫預算制度」強調的是「不同決策」的「成本效益分析」。 (二) 源於「1915 年」→「杜邦公司」( Dupont Co. ) 引進的「計畫預算觀念」 ( 但當時「不受重視 )」。 (三)「1949 年 ~ 1960 年」→「蘭德公司」( Rand Co. ) 發展為「PPBS」。「懶得設計」 (四)「1961 年」→「國防部長」麥納瑪拉 ( McNamara ) 「首次推行」於「國防部」(「實行成功」)。 (五)「1965 年」→ 「美國總統」詹森 ( Johnson ) 採行「PPBS」( 要求  ( 指示 ) 聯邦政府「21 個行政部門」推行此項「新技術 ( 新制度)」。 ※「美國」於「1966 年」在聯邦政府「全面實施」→「設計計畫預算制度」。 (六)「明瞭」一國「經濟」的「現狀」與「潛能」,利用一切「分析工具」→「評估」各種「公共計畫」的「成本」與「效益」,以「協助政府」擬訂出「最佳決策」,以利「國家資源」的「合理分派使用」,即是「設計計劃預算制度」的「精髓」【意即 :「設計計畫預算制度」是指「集中」在如何「選擇替代案」(Alternatives)以達成「政府機關」的「計畫目標」;藉由「各種有力」的「分析工具」,例如,「系統分析」(Systems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和「成本效能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等,「保證資金」的「配置」能達到「最大」的「理性」與「效率」】。 (七)「設計計畫預算制度」強調以「設計」為「中心」;以「分析」為「手段」。 (八)「設計計畫預算制度」之「目的」→「提高行政效率」。 (九)「5年」為期→ 「預算流向」的「編列」:「由上而下」方式進行。 ※「績效預算制度」( PBS )  注重「個別機關」之「年度計畫」;而「設計計畫預算制度」( PPBS )  則是加入「中長期」和「跨機關」之「宏觀視野」。 ※「允許」將「預算期間」→「延續數個年度」,但仍「分年實施」。 (十)「設計計畫預算制度」是指將「政府」的「多年度施政計畫」及「不同計畫方案」的「理性分析」加以「整合」( 意即 :「PPBS」將「預算」置於「長程計畫」之「目標體系」內,而就「國家整體需要」予以「策劃」,故「PPBS」著重「各項目標計劃」間「資源分配」之「競爭性」,常使「各項資源」因「配合計劃」而有所「更張」。) (十一)「資源分配」:將「預算」置於「長程」計畫體系內。 (十二)「設計計畫預算制度」範圍:「跨機關」方式編制。 (十三)「設計計畫預算制度」焦點:「政策結果」。 (十四)「設計計畫預算制度」之「三大步驟」( 三大「編製階段」) : 1.「目標」的「設計」=「設計」的「策定」=「政策目標」之「規劃」( Planning ); 2.「計畫」的「擬訂」=「計畫」的「作成」=「釐訂」其「細目計畫」( Programming ); 3.「預算」的「籌編」=「預算」的「編列」( Budgeting )。 (十五)「設計計畫預算制度」亦採「系統分析」而採「四個階段」,即 : 1.「問題明確化」; 2.「調查」; 3.「分析」; 4.「解釋」與「評價」。 ※「1971年」的「設計計畫預算制度」自「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消失」,其「最主要」是因為→ 此致太重視「管理科學」及「經濟分析」等的「數量分析技術」。   五、「零基」預算制度 ( Zero Basis Budgeting System, 簡稱 ZBBS ) : (一)1970 年→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Texas Instruments Co. ) 開始「試行」。「得零」分 (二) 創始人: 彼得‧皮爾 ( Peter A. Pyhrr ) →「為文鼓吹」。 (三)1977 年→ 美國總統卡特 ( Carter ) 採行。 (四)1979 年美國聯邦政府→全面實施。 (六)採「由下而上」方式進行。 (七)「每一年度」的預算審核都要「從零開始重新評估」。 (九)重心 ( 中心 )→「決策案」=「決策包」=「決策套組」=「決策綱目表」=「決策計劃表」( Decision Packages )。 ※最重要的核心是「決策」。 (十一) 排列各決策案的優先順序( Rank Decision Packages )。 (十二)重要效益: 1.「集中」注意「預算程序」於「目標」的「綜合分析」,與「達成目標」的「計畫發展」。 2. 綜合「設計」、「評估」與「預算」成為「單一程序」。 3. 擴張 ( 鼓勵 )「基層管理人員」參與「設計」、「評估」與「預算」。 4. 促使「各級主管人員」能「仔細評估」其「新舊施政」與「特定業務」,清晰辨認「成本效果」。 5. 辨認「配合目標」所「需」的「抉擇方法」。 6. 辨認「計畫間」與「計畫內」的「調換」。 7. 提供「各級主管人員」以結合「預算請求」與「決策有關優先」的「良好資訊」。 (十三)缺點: 1. 以「零」為基礎來編製預算,其建制初期將會→增加( 預算 )  主計人員及各主管人員工作之負擔。 2. 如同「設計計畫預算」一般,「零基預算制度」對於某些「難以數量化」之「政務活動」亦「難以衡量」其「效益」。 3.「刪除舊有計畫」或「裁減機關員額人數」→「易增加」其「人事上」之「困擾」=「易生阻力」。 ※「1981 年」→ 由雷根總統「停止」。 ※「落日條款」具「零基」預算制度精神。   六、「由上而下的精簡」預算制度 ( Top-Down Budgeting ) : (一) 雷根 ( Reagan ) 總統上台,美國政府「零基預算」 ( ZBBS ) 之實施「告終」。 (二)「1980 年代」以來,由於「世界」環境「快速變遷」,許多國家 ( 包括「美國」) 在面對「財政失衡」與「預算赤字遽增」的「壓力」下,開始採行一連串「減少施政成本」及「提高服務效能」為「主軸」之「預算改革措施」,因此如何「提高施政規劃」及「財政管理績效」以「撙節不當支出」,遂成為各國共同矚目之焦點;同時並強調「各機關」在「提出」提出預算前,由「中央預算主管機關」事先「確定預算目標」,以作為「各機關」編製「預算準則」的「總體預算制度」。 (三) 「1981 年」美國政府推動「由上而下預算」,由「行政首長」與「預算主管」決定「各機構」的「支出限額」,再由「各機構」在「限額範圍」內,採行「最有效能」之「計畫執行方式」來「編列預算」,以達成「目標」。   七、「新績效」預算(New Performance-Based Budgeting)=「績效基礎」預算 ( performance-based budgeting ) =「企業化」預算(Target Budgeting)=「企業精神」預算 =「成果」預算制度 =「成果取向 ( 導向 )」預算制度 =「結果取向 ( 導向 )」預算制度 =「任務取向 ( 導向 )」預算制度(mission-driven budgeting)=「目標取向 ( 導向 )」預算制度(Target Budgeting): (一)「1993 年」→ 「美國總統」柯林頓 ( Clinton ) 推行「國家績效評鑑」(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NPR ) 時所採取追求 : 1.「目標導向」的「預算制度」; 2.「結果導向」的「預算制度」。 (二) 是以「施政成果」與「績效衡量」作為「預算分配」的「依據」→「統籌調整」。 (三) 它的「預算方式」偏重「績效成果」與「企業化原則」。 (四)「目標預算制度」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預算」,主要隨著「歲入」的「不同」而「調整」的「預算制度」。 (五)「成果預算」關切的不只是「生產力」與「單位成本」的「問題」而已,它包含對於「目標範圍」內「每一個政策」、「方案」或「機關長期影響」的「評估」。 (六)「過程原則」:  1.「強化成果」的「課責精神」。  2.「授能」其「管理者」。  3.「合理改善」其「預算發展過程」。 (七) 其「預算制度」的「做法」: 1.「去除」其「會計年度預算」的「浮報」→「同意」將「預算賸餘」移為「下年度使用」。 2.「重新研擬」其「公帑運用」的「彈性」。 3. 實施「標的取向」的「預算」(「總量管制」→ 「超過水平」則「刪除」;「未達水平」則可「保留」)。 (八) 其「預算制度」的「特徵」為 : 1.「彈性」: 包括 : (1)「不細分部門預算項目」; (2)「允許年度結餘預算保留至下年度」。 2.「結果導向」。 3.「績效掛帥」。 ※「設計計畫預算制度」( PPBS )「著重」在「預算優先順序排列」的「決策階段」;而「企業化預算制度」比較「重視執行績效」的「追求」。 由上而下多年度-----複式預算   設計計畫預算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企業化預算傳統預算績效預算複式預算設計計畫預算零基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