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教育的隱喻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教育的隱喻舉例 (一)接生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接生,教育的過程與產婆為產婦接生或助產無異。此種隱喻: 1.兒童、學生具有天生的觀念或原則,教師若適時加以問問題,將這些觀念接生(引出)即可。2. 強調由內而外的接生,引出發展,而非由外而內的注入、訓練、灌輸。例如:蘇格拉底的產婆法。(二)塑造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塑造,教育的過程即心靈的塑造、人格的塑造、有如泥土或陶土的塑造。此種隱喻:1.教育具有極大的功能,可隨心所欲塑造兒童、青少年品德或其他身心特質。2. 漠視受教者先天與後天身心特質的差異。例如:經驗主義或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三)雕刻的隱喻:意謂-教育即雕刻,教育的過程如雕刻家雕琢一塊大石頭或美玉。此種隱喻: 1.承認青少年的身心特質是異質性質,有個別差異。2.教育的方法應適應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有更佳效果。3.強調由外而內的訓練陶治,是在琢人而非樹人。例如:理想主義的觀點。(四)生長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生長,教育的過程與園丁栽培花木相似。此種隱喻: 1.將受教主體當作有生命的學習主體。2.較能顧慮到學習者主動求知的興趣和需要;及活潑的身心生長、發展現象。例如:實用主義的觀點。 (五)囤積的隱喻:意謂-教育即囤積,教育的過程即教師被認為知道一切,而學生則一無所知。此種隱喻: 1.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歸檔、儲存知識進步主義者不把知識的習得當目的,由兒童自行發現習得的知識才有價值提倡「提問式」教育。其它的教育隱喻 一、鑄劍:     教育即鑄劍─表示教育過程如同鑄劍一般的千錘百鍊與勤勉努力,意同於精粹主義的教育理念。     精粹主義主張「教師權威」「教材位居教育歷程中心的地位」以及學習之本質有時「違反學習者的意願」等立論,皆為注重「外塑」或「鑄造」之價值的明證,與注重「由內而外」之說的「接生」隱喻,抱持對反的教育立場,橫諸上述說明,此題的答案以「鑄劍」的隱喻最為適當。 二、教師比喻園丁:   福祿貝爾係幼稚教育之父,認為學校是花園,教師是園丁,學生是花草。福氏建立了幼稚園(Kindergarten),以落實自然主義與兒童本位教育思想。 補充 斐斯塔洛齊植樹論:透過樹木成長,種子萌芽來比喻教育過程。「教師如園丁,學生如花木」 福祿貝爾的園丁論:以花園比喻學校,以花草比喻兒童,以園丁比喻老師   三、兒童本位:     所謂進步主義係只有別於傳統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重視成人與社會本位,而進步主義則重視兒童本位與個人本位的教育方式,以滿足兒童的需求,協助兒童自我實現的教育方式,係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潮,如現今的森林小學與下山學校即進步主義理念的實踐。 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栽植樹木需要十年,培養人才需要百年。語本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比喻培養人才非常不易或培育人才是長久之計。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五.廨宇:「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五、撞鐘:     禮記學記以「撞鐘」的隱喻說明教師如何因應學生提問而因材施教。 撞鐘術是從學生的提問出發,但真正重視的卻是教師的發聵之聲,也就是強調教學之內容及教師已具備的知識對學生啟蒙的重要。 六、教師即陌生人:「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為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M. Greene(1973)《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Teacher 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中所提出,其主張教師須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且應如返鄉遊子般,以嶄新的視野來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天,同時透過教育的歷程,也讓學生能自我覺察、自我選擇、自我實現,進而提升自我意識。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在提醒教師面對日常世界,必須以探究、驚奇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要如返鄉的陌生人一樣,去察覺過去未加留意的細節、未加質疑的儀式與習俗,以嶄新的觀點,重新審視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習而不察的現象,再次從中詮釋所見所聞,重新建構意義,進行有意義的探究。言下之意,教師應以返鄉人的角色,以批判性的態度、哲學思辨即藝術想像的方式,來重新審視教學場域的現象,質疑即挑戰習以為常的信念。 資料來源: 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73304/ntnulib_ja_K0101_1801_111.pdf     本文藉由理論分析的方法,首先探討「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產生的背景,接著討論隱喻的意涵,再進一步引申出對當代教師教學的啟示。本文的啟示如下:   (1)教師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及境遇;   (2)教師應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   (3)教師應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   (4)教師須像「返鄉遊子」重新體悟教學;   (5)教師可透過藝術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   (6) 教師應哲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   (7)教師應使師生雙方皆能提升自我意識。   七、教育即不斷重組與改造:     杜 威曾言:「教育乃一繼續重組,改造及改變之歷程」。換言之,教育是成長、發展、改造經驗的連續性活動,即是一種繼續不斷地重新組織、構造,形成經驗的過 程。杜威認為生長的主要條件在於「不成熟」,而教育的歷程就是從「不成熟」到「成熟」。故其要開發的是個人的潛在能力與力量。且杜威又認為教育乃生活所必 需,而生活為教育的內容,生活是不斷經驗的累積,經驗是由學習中求得。 八、教育即叩鐘:     扣鐘的意思是重視受教者的自發性,學生向老師提問老師才回答。學生問一,老師回答一,學生問的深入,老師就回答的深入。像撞鐘一樣,(學生)撞的大力(老師回應的)聲音就大。 九、教育即指導:     指導原則是空間的聚焦與時間的延續,以重視被指導者的發展序階和主動性,而避免教育落入強迫的學習方式,如鼓勵兒童參與團隊合作的活動,即在自然情況下,發展兒童興趣與能力,並成就一種自發的內在控制力量。 十、教育即生活(需要):     教育是人類求生存的一種形式,而生活是自我更新的歷程,社會透過教育承傳與轉化文化經驗,以求群體生命的永續價值,故教育活動是社會整體及其個別成員生存發展之所繫 十一、教育即社會功能:     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於淨化文化遺產、條理化或簡化教育內涵、平衡及融合不同族群文化,以培養和形成統體/社群/民主社會的情感與共識;學校是小型社會,但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在社會互動關係中的非正式教育,鼓勵兒童多參與校外社會活動,有益社會心靈之塑造,故教育是否發揮功能,即「在非正式和正式、偶發和刻意的教育間,取得適當平衡」。   十二、教學即生態:黃乃熒老師在其「隱喻的意義及其在學校行政問題解決的應用」文章裡有提到,生態隱喻的概念係指要注重每個人之間交織而成的依賴網路,尋找個人和集體目標間的平衡。 (A)12. 請問教學即生態隱喻中的生態為何意?  (A)尋找目標  (B)追求利益  (C)探究知識  (D)強化競爭   參考來源:http://ir.lib.ntnu.edu.tw/ir/retrieve/50193/ntnulib_ja_A0101_0042_171.pdf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接生生長的隱喻塑造塑造的隱喻產婆法教育的隱喻雕刻雕刻的隱喻接生的隱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