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派代亞計畫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劍齒虎課程是班哲明(Benjamin,1939)所提出。 他在文中諷刺一個社會,其學校為了教警覺性,要學生學抓魚;為了鍛鍊學生力氣,要學生學用棍打馬;為了培養學生勇氣,要他學嚇跑老虎的技巧。但是這個社會的溪水早已乾涸無存,馬和老虎也已消失殆盡。班哲明用這則故事用以說明課程應要能反映學生的需求和社會變遷。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派代亞計劃 The paideia program 原意: 對兒童的教育 ( 源自希臘時代 ) 為『永恆主義』的教育實踐 含全民所需的廣博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全人而終身的教育,強調理性的啟發。 強調民主教育,主張設立12年一貫的單軌學制 希望人人能接受相等的教育 設計12年基礎教育的博雅課程,以求真善美的生活 倡導講述教學法、教練教學法、詰問教學法 是教育為全人而終身的學習歷程,強調成人及社會教育的重要   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於1982年受美國政府之委託在中小學實施\"派代亞計畫\"(The Paideia Proposal),原文來自希臘文「對兒童的教養」,又指全民所需的廣博教育提倡民主主義教育及人文主義教育,以取代進步主義教育。 其主要觀點為:反對進步主義教育以學生為中心,降低學生水準;回歸派代亞精神,以全民教育、博雅教育、講述、詰問、練習等教育方法啟發學生理性。他們建議,中小學教育應有共同的課程,而這些課程必須兼顧到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中小學教育的目標除了要讓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認知能力外,更重要的工作,就在培養理解力、價值感受力與審美觀等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永恆主義       反學校教育運動因1971年《反學校教育社會》(或譯作《非學校化社會》)(Society)一書的出版而引發;此書深刻地影響西方的教育思想,也震撼了那些志得意滿的專業教育者。   因為作者伊利希(Ivan Illich, 1926-2002)在書中以最戲劇性的形式來質疑正式學校機構存在的必要性。伊利希認為「反學校教育」應被視為西方教育思想的一項重要改革,即使我們對此仍缺少任何理性的歷史觀點。 伊利希大部分的想法,是遵循著馬克思主義者對歷史的解釋而來的;他強調學校是一個邪惡的、反人文的機構,應該盡快地被撤除。對伊利希而言,「學校」是一個普通名詞,下至幼稚園,上至大學,都只是一個巨大的整合系統,目的在讓人們可以在不同的行業中找到工作。以他的觀點而言,學校教育並未為個人預備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反而只是經由對文憑的控制,來達成其壟斷的行為而已。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劍齒虎課程對兒童的教養派代亞計畫班哲明人文主義教育伊利希反學校教育運動學生的需求教警覺性民主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