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潛在課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學者對於「潛在」一詞的各有不同的用法,也蘊含不同的蘊義。因研究者的的立場不同,對「潛在課程」所用的名詞也有所差異,甚至呈現令人莫衷一是,見仁見智的情形。黃政傑(民75)將潛在課程一詞常用替代名詞歸結如下: 1. 未經研究的課程(the unstudied curriculum) 2. 非正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 3. 未期望課程(unexpected curriculum) 4. 隱含課程(covert curriculum)或隱藏課程(implicit curriculum) 5. 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 6. 附帶的課程(subsidiary or concomitant curriculum) 7. 學校教育的副產品(by-products of schooling) 8. 教學的副作用或偶然結果(side effects incidental outcomes of instruction) 9. 學校教育的非學術結果(nonacademic outcomes of schooling) 10. 學校對人們的作為(what school does to people) 潛在課程的特徵 一、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例如鐘聲響了,直接的告訴我們是上課或下課。可是間接的我們學到了遵守時間的原則。 二、常是情意的;而較少認知的:布魯姆(B.S.Bloom)把學習的目標分做三大類:認知、情意、技能。潛在課程的影響就在情意這方面。你的人格、態度,較易受到潛在課程的影響。例如「愛國得情操油然而生。」 三、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比賽或競爭的措施,在正面的,讓學生學會了發揮潛力、團隊精神;在負面方面,則學習到奉承、勾心鬥角或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 四、只是一種可能性;不是絕對性: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僅有可能性,而非絕對性。升學典禮的設計和培養愛國情操之間,僅是一種可能性,但也有可能讓學生因此討厭這個儀式。潛在課程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可能這樣,也可能那樣,而沒有絕對的、必然的後果。 五、比顯著課程的影響更為深遠:比如小學時,老師教得知識,可能很快就會忘得一乾二淨。但在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上,卻常是終身的,不但深刻,而且久遠的。 (黃光雄、楊龍立(民9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潛在課程目前還在發展中,其定義仍有很多說法,就現在「潛在課程」一些學者提到的相關的英文名詞有:hidden curriculum(Jackson, 1990;Apple, 1990;Martin, 1976)、laten、implicit、invisible、unstudied(引自湯志民,1987)。 潛在課程的產生背景包含歷史、文化、教育、社會等基礎來源,是一種人們內化的文化,已經社會化在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中(李詠天,1993)。 潛在課程是不在課程設計者預期中或有意識所控制的學校經驗情況下產生的副產品,其中包括教學方法、組織結構、獎懲制度、物質環境等,課程設計者或者教師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隨著學校制度的合法化,順利的產生它的功能,在無意識中完成(歐用生,1994; Jackson, 1990)。 所以潛在課程是指在正式課程以外的內容,或隱含在正式課程中,成為正式課程所忽略的一部份,大部分正式課程是含有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在課程中,潛在課程是一種意識型態,是看不到,若潛在課程被發覺就不再是潛在課程(劉威德,1994;余霖,1990)。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很多的專家都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潛在課程,最明顯的有三個類型。 (一)由學習的結果來界定:如果學習的結果是學術性的,也就是屬於認知領域方面,就是「顯著課程」,而如學到的是屬於非學術性的,如態度、社交技巧的培養等情意領域的,就是「潛在課程」。 (二)從學習的環境來界定:環境可分為三類,即認知環境、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像各種制度和措施等就是社會環境。從認知環境中學習而產生的效果就是「顯著課程」。而學校的建築、校園的設計、佈置以及制度等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就是「潛在課程」。 (三)從學習的潛在影響來界定:也就是說從學校的制度規劃、老師的行為態度,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是「有意」或「無意」。如果事先經過設計、規劃,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都被老師掌握,這就不叫潛在課程。如果老師事先無意的、沒有計畫的,卻對學生產生影響,才叫潛在課程。 因此陳伯璋將潛在課程界定為「學生在學校的環境中(包括物質、社會和文化體系),所學習的一種非預期或非計畫性的知識、價值、規範或態度。」歐用生則指出「隱藏在學校教育的結構和過程之後,成為選擇課程、設計教育環境的基礎,形成了潛在課程。」 (黃光雄、楊龍立(民9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一、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即學生在學校教育的運作中所經歷到的一些潛在學習經驗。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有意而善意的潛在課程。例如:教師的準時到課身教等  2.有意而惡意的潛在課程。例如:課堂中的政治意識型態等。  3.無意的潛在課程,即教師無法事先預測的潛在影響。例如:團體同儕影響等。   潛在課程是1960年代以來出現的研究領域。傑克森(P. W. Jackson)1968年在其著作《教室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採用〃hidden curriculum〃 一詞,其後許多課程研究者相繼採用(黃政傑,民75)。潛在課程的研究者認為,學校所教導的不單是課表上的科目和教材上的內容,尚包括許多隱藏的或潛在的層面,學校雖未明白的宣示,但學生一進入學校,便自然而然地接觸或學習。(黃政傑,民81)   學者對於「潛在」一詞的各有不同的用法,也蘊含不同的蘊義。因研究者的的立場不同,對「潛在課程」所用的名詞也有所差異,甚至呈現令人莫衷一是,見仁見智的情形。黃政傑(民75)將潛在課程一詞常用替代名詞歸結如下: 1. 未經研究的課程(the unstudied curriculum) 2. 非正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 3. 未期望課程(unexpected curriculum) 4. 隱含課程(covert curriculum)或隱藏課程(implicit curriculum) 5. 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 6. 附帶的課程(subsidiary or concomitant curriculum) 7. 學校教育的副產品(by-products of schooling) 8. 教學的副作用或偶然結果(side effects incidental outcomes of instruction) 9. 學校教育的非學術結果(nonacademic outcomes of schooling) 10. 學校對人們的作為(what school does to people)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潛在課程學校對人們的作為學校教育的副產品學校教育的非學術結果教學的副作用或偶然結果未期望課程未經研究的課程未預期的課程附帶的課程隱含課程